文/满囤儿
好莱坞也许尚不了解中国词汇“山寨”的意思,但是他们的跟风作风往往是有明确目的性和主动性的。毕竟,遭遇创意匮乏窘境的不只是咱们中国电影界,好莱坞也闹“编剧荒”闹了N多年了。即便没有“编剧荒”,创意不够硬着头皮干的项目也少不了。毕竟真正做到创意爆棚的影视作品一年也遇不到十几部,其余时间段,咱也不能不允许山寨者出来替大家消磨时光嘛。《魔法师的学徒》虽然通身透着山寨气,可是由于有金牌班底助阵,把一身山寨行头穿得还颇有底气。

影片的创意灵感来自于歌德1797创作的同名十四行诗。后来这首诗描写的小故事被迪士尼做成了动画短片,放进了1940年的《幻想曲》中。70年后,一位叫做尼古拉斯-凯奇的迪士尼电影超级粉丝对这个故事再次产生了兴趣,而一向钟爱魔幻题材的制片人杰瑞-布鲁克海默与他一拍即合。于是马特-洛佩兹便率领着编剧工作室,给歌德的诗作加入了魔法宿命和少年成长等内容,把现代的纽约城拖入了魔法的世界。大家都有感觉吧,近几年走了下坡路的凯奇叔叔接戏演戏都给人一种“饥不择食”的感觉。他做制片人的几部作品,总是这种情况。从一个小点子或一个小段子出发,套路性地拓展成一个电影长片。可以说,凯奇对接演影片的新奇度已经不再那么看重了。他需要的就是“有片子演”,且片子“有看点”。
接下来就不得不佩服一下这位叫马特-洛佩兹的编剧老兄了,其在规定时间内套路化作文的能力,简直可以来中国参加高考了。虽然影片俗套的故事流程,部分魔法也极端简陋,但是影片在具体细节上的加工确实彰显了好莱坞在处理类型片上的熟练技艺。举个例子,影片开头部分,幼年戴维追纸条的那个小段子。纸条先是飞走,然后被自行车轱辘黏上,后来又被狗的爪子粘上。这个过程充满了变数,非常有趣。在这里,通过电脑特技的运用,纸条可以附着在不同的行动物体上,使得节奏起起伏伏,又不脱离生活中的逻辑。比起大多数涉及到“彩票被吹走”的段子,只能采用风吹和飘落等意外来,明显高了一筹。这里体现的,是好莱坞通过把电脑特技安排在细微处,不易观众察觉处,来制造更加有趣的意外的功力。好莱坞对电脑特技的运用,可大可小,一来是他们有钱,二来是他们也重视细节段落的可看性。布鲁克海默这种大佬,还不至于傻不知道自己的片子很山寨,只是在没有好创意的空档期,不得不拿这些俗套来填上。俗套已经无法避免的时候,就只能在小段落里下下功夫,不至于让人回味无穷,就先做到至少让人第一眼看得时候还不那么讨厌吧。
第二个让我觉得有意思的设计,是套娃。套娃本身是一个颇有民俗风情的物件,又能够通过一层层地解开封印来一步步推进剧情。这总比那种传统的,走地图遇敌打架的那种路子要曲折有趣多了。这样一来,套娃这个道具可以吸引观众的持续关注,也不必像其它影片那样跑到N多外景地去拍摄去,整部电影就在一个纽约兜兜转转就完事了。你看节省下来的时间,人家马特-洛佩兹就充分地调动起了纽约的地标来做文章。唐人街的舞龙、克莱斯勒大厦的金属老鹰滴水嘴、博林格林公园的铜奔牛都被拿来和魔法互动了一下,多有贴近生活呀!把魔幻和观众平时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肯定能让很大一部分当地观众产生极大的代入感。(当然了,对外地观众,比如咱这边的观众而言就没啥区别了。)
影片一开始的魔法大都是小范围的单体攻击,并且不是火就是雷电,没什么魄力。甚至一度让人怀疑,本片怎么可能花费1.6亿美元?还好最后时刻的超大五芒星气势非凡,弥补了影片缺乏大魄力魔法场面的遗憾。只是这个高潮也太晚了一些,还紧接着便是山寨龟派气功这种极其恶心的段子,大煞了风景。影片总体感觉,中规中矩,在山寨的皮囊下也不是一无是处的烂遭,如果说花120块看IMAX版《盗梦空间》是享受的话,其实花30块钱看一场《魔法师的学徒》也不算太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