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1977:感动一代人

(2009-10-20 09:54:40)
分类: 影评


文/满囤儿


        高考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重要性,对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意义。作为80后一代,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高三复习。高考对于我们来说,有着和人生相等同的价值量。80后把高考看得比一切都重要,以至于他们甚至会神经质地维护着高考在其心中的地位,维护自己拥有高考的一种姿态,拒绝任何形式来破坏高考的形象。本片把视角对准了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这个原始形态的高考无疑破坏了80后心中神圣的高考形象。80后不喜欢本片,到真是情理之中。


        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高考1977》无疑是成功的。本片完全额可以感动一代人,这一代人就是那些从恢复高考中“获利”的人们——77年和78年那些“考上”大学,从而改变了命运的青年们。影片关注的主人公是黑龙江插队落户的一群年轻人,讲述他们如何排除万难准备高考、报名高考和参加高考。那个时候的年轻人为了能参加高考,所需要克服的困难跟现在的学生完全不同。正因为这种不同,所以两者之间很难说能衡量出孰难孰易。现在高考难,是因为考题本身难度提高了;而1977年高考难,是因为考生难以拥有适当的复习条件。大家都是辛苦人,谁也不用给自己立牌坊。


        影片涉及的人物众多,以躲过人物的不同遭遇,来展现面临高考恢复时,社会青年的一种群像。这种处理成功地塑造起多个人物,也让人们看到当时参加高考需要面临的困难的复杂性,也表现出不同背景的青年队高考的一致渴望。可是这种叙事手法过于松散,在讲每个人物的时候,其他人物并没有过多互动。叙事线索的不断更换,叙事主角的不断更换,都导致影片节奏上的不紧凑。观众不会为某一个角色而屏息,只能在遇到自己有同感的“问题”出现时唏嘘一下。这样一来,对于那些对当时的社会没有任何经验的新青年们,怎么会产生良好的代入感呢?


        举两个例子,一个是背麻袋比赛的段落,一个是青年们被孙海英的公章给卡住的段落。这两个段落,如果是90后,甚至大部分80后看到的话,只能觉得很好笑而已。这两个事件由于历史的原因,跟现代中国的情况差别很大。第一个段落,按现代青年观众的逻辑,一开始就是两拨古惑仔要开展前的打招呼,后面的背麻袋比赛又成为典型的传统励志情节。前后的落差也太大了,商业电影养大的孩子们接受不了的。第二个段落,尽管现在仍然有拿公章卡人的不良干部,可是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那些人是需要老爸和老妈托人送钱搞定的。而不是像片中所演,靠自己去绝食示威。社会环境如此,电影人只靠宣传活动上的几句抱怨和感慨,有什么用呢。


        如果是我父亲看这部片子,他会十分感动,因为他就是78年高考考上的大学,从而飞出了小农村。如果是我母亲看这部片子,她会七分感动,因为即便恢复高考,她也没考上大学,只能对一些奋斗场景有些感触。如果是我本人看这部片子,我只能四分感动,因为我体会不到当时人们的心情,我没有经历过,影片也没有足够的感染力,让我能代入进去,感受经历过。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