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使出访南宋遮蒙牌额规定,遭一学生强烈反对而废止
文/大河奔流
据《宋稗类钞》记载:
自绍兴讲和以来。金使经由。官私牌额。悉以纸蒙覆之。蓋常年之例也。隆兴间。金使往天竺山烧香。过太学门临安尹命吏持纸幕太学二字。有直学程宏图者。襕幞立其下曰。太学贤士之阙国家储才之地。何歉于远译。坚执不令登梯。吏以白尹。尹以上门阜陵嘉叹久之。遂免至今循之。宏图后登第。上记其姓名擢大理司直迁丞而卒。
这句的白话意思
是:
自绍兴谈和以来,金国使臣经过的地方。官府私人的牌额,都要用纸蒙盖起来,这是每年的惯例。
隆兴年间,金国使臣往天竺山烧香,要经过太学的门口。
临安府尹命官吏拿纸去遮盖住太学二个字。
太学里有个管钱粮的叫程宏图,穿着官服立在下面说:太学是贤士读书的馆阁,是国家储备人才的之地,有什么可以觉得对不住金国使臣的呢?
坚持不让盖字的官吏登梯。
这个官吏就报告了府尹,
府尹向上作了汇报,皇帝正为阜陵要不要蒙盖的事为难,因而赞许了他。于是就免除了这项规定。以后一直沿袭下来。
程宏图后来进士登科,皇帝记住了他的名子,直接提拔他为大理寺丞,并死在任内。
求和协议向来都是屈辱的,我一直以为绍兴和谈,就是以宋向金纳贡称臣为主要内容,皇帝大面子上以臣相称就可以了,想不到背后的故事竟这么屈辱,连金使每年路过的地方,官私牌额,都要遮盖住,从临安到天竺山,除了官府庙寺,店铺何其多也,每家那天都要弄块布将门面遮挡住,是件多么奇葩的事?
从这段文字看,南宋上下对这项规定都非常愤懣,毕竟涉及到国家的脸面。甚而皇帝本人,也在为他家祖庙要不要遮蒙牌额犯愁,这个时候朝廷内外缺的就是一根导火索。
而太学学生程宏图就是那个点燃导火索的人。从来学生都是爱国的急先锋,程宏图的强烈反对,当时是得到了官方从上到下的默许,投石问路,看看金使的反应。
其实金国也未必就赞成这项规定,金使本人恐怕也不希望在南宋所过之处门面都用一片纸布挂挡着,试想想,一个出访大使,好不容易有机会到异国他乡观光,所到之处到处是一片纸布,这是多么的大煞风景。当时谈协议的人,也是脑残,只图嘴快,没想到后面的事是这样的没道理。
所以太学牌额也没有蒙,金使看到也并没有提出抗议。
有时候奴颜婢膝的事,并不是主子所希望的,膝盖都是自己脆下去的。
二0一九年七月二十二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