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
生子奔丧,老大认弟化危机
文/大河奔流
据《宋稗类钞》记载:
吴兴有个姓莫的富翁,到了晚年,忽然把家里一个婢女搞怀孕了。
莫老头害怕老太婆嫉妒,加上这么大的年纪,如果这孩子生下来算儿子还是算孙子呢?
老莫打定主意,很快就将婢女嫁掉。没过多久,那婢女生下一个男孩。
于是莫老头每年给钱米送衣服接济她,从没断过。婢女的丈夫以卖米粉汤为生。
那孩子渐渐长大,到了十多岁,莫老头突然去世。
街坊巷子里的有一群搞事的人,认为这小孩奇货可居,有机可乘,就跑到婢女家报信。
看到
婢女正为莫老头的死难过哭泣。这些人就对婢女说:“你发财的机会到了,还哭什么呢?”问她什么原因难过,婢女认为老莫一死,今后就没人送粮米衣服了。那帮人说:“你儿子不是莫老头的儿子吗?他家的田园产业你儿子也有份。干吗不去分财产呢?如果莫家不肯,就与他家打官
司!”
婢女夫妻俩说:”我们虽然知道可以这样,但是家贫,没有钱怎么打官 司呢?“
这些人说:“我们借钱给你。”随即谈好条件,立下协议字据。
并说,这事我们与你操作,事情成功后,你要将得来的财产补偿给我们一份。
然而,这些人并没有拿出多少钱,只做了一身丧服。让孩子穿在身上后,让他去奔丧,并教他:你到他家灵堂前,就大声哭泣、跪拜,祭拜后,就马上出来。有人问你,你也不要回应,我们在你家左隔壁等你,马上去打官司。那孩子说记住了。
那孩子就到了莫家,在莫老头灵堂前,跪下叩头,号啕大哭。莫家众人惊得目瞪口呆,退立一旁。莫老太太破口大骂,要叫人把他赶打出去。
莫家长子立即上前拦住说:“不可以。如果把他赶出去,我们家就会遭难而败家。”说完他抱住孩子,问道:“你不就是花楼桥那卖汤粉家的那个孩子吗?”孩子答道:“是的。”
于是莫老大引孩子到自己母亲前磕拜,说道:“这是你的母亲,我是你大哥。你应当拜见”又把他引见其他家人,依次说:“这是你大嫂,这是你二哥二嫂。你也应当磕拜。”又指着一些人说:“这是你大侄儿,这是你二侄儿。你应当受他们磕拜。“
这些拜见礼结束后,孩子想离开回去。
莫老大说:“孩子,你是我弟弟,应当在这里守灵,这里正在办丧事,你怎么能走呢?”他吩咐佣人带那孩子去沐浴更衣,将原来衣服扔了。然后让他与几个兄弟一起休息。又将孩子的生母叫来,答应她以后每月给粮每年给衣,与莫老头在世时一样,并且告戒她平时没有事情不要动不动就到莫家来。那婢女听了,也就高兴地答应着回去了。
那帮闲人还聚集在附近茶馆里等着那孩子,久等不来。等到天色已晚,派人一问,才知道那孩子已经被莫家接纳,几个人相视沮丧,谋划好的计策不得实施。
过了几天,这帮人拿协议字据去衙门状讼。起诉婢女的儿子借了他们的钱,郡
衙就把莫老太以及他儿子传来讯问,于是就将事情来龙去脉陈述一遍,真相大白。太守唐少
尉十分感叹说:莫老头的儿子真可谓孝义。
于是将这帮闲人以置狱
罪脊杖拘 押。
一场危机就这样被化解了。化有事为无事,并且家庭完好无损,又博得孝义美名,一项举措而得到数样好处。
这个故事,非常现实,不仅古时有,现在也有。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突然间就冒出一个兄弟,这事放哪家都难接受,本是家丑,闹大了就外扬。毕竟兄弟血浓于水,本都可以关起门来协商解决的,就怕有外人从中挑事,遇上不晓事的儿子,耳根子软,一挑就跳,从此家无宁日。
这事要依莫老太太的意思,就中计了,流程就得按照 他们设计路数走,其结果必是 鸡
飞狗跳,破财破家。
这家幸亏莫家老大贤德,高才慧眼,肚量也大,及时 化解了一场危机。
自古做老大最难,父在听父,父去老大就是一家之主,老大行事公正,家自然不会散。这家老大,估计平时也是能拿主张的,与人为善,做事比较公正,从他一系列举措看,母亲兄弟都信服于他,处理危机的方式,只有一个习惯性的善人才会有这样很自然的思维方式。
当然,有好人就会有坏人,就有这样一帮闲人,唯恐天 下不
乱,专注看别人的笑话,混水摸鱼,然后从中渔利。那些无聊的街坊,本想将事情搞大,结果火还没燃起就被莫家老大平熄,还不甘心失败,继续想置狱捞一把,结果害人不成,反被杖脊编置。
所谓偷鸡不成,反失把米就是这道理。
二0一九年七月十八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