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虚过了头就是祸害
--老倪读史之吴太伯世家
周太王想传位给季历以便传位给孙子昌,大儿子太伯、二儿子仲雍二人怕太王难办,就逃往荆蛮。太伯自称‘’句吴‘’,荆蛮人认为他很有节义,都追随附顺他,慢慢地就成了吴国国主,并一代代地传下去。
到了吴王寿梦时期,吴国开始逐渐强大。寿梦有四个儿子:诸樊、馀祭、馀眛、季札。他认为小儿子季札博学多才,豁达贤能,一心想传位于他。但季札谦让推辞,于是只好立长子诸樊,处理日常政务,掌握国家权力。
诸樊死去。留下遗命把君位传给其弟余祭,目的是想按次序以兄传弟,一定要把国位最后传至季札为止,来满足先王寿梦的遗愿。他的兄弟们都赞赏季札让国的高风亮节,都想把国君之位让给别人,认为这样就能依次渐渐就能传到季札身上。季札被封在延陵,因此号为延陵季子,常州的人文之祖,是我的老乡。
季札三让王位的故事,成了常州人引以自豪的“延陵世泽,让国家风”的典故。
我来常州几十年,只知道常州一直在宏扬季子,甚而想打出这张旅游品牌,但是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季子是谁。一直以为政府在这方面宣传不力。现在看来不是,季子这个历史人物有其自身缺陷,初听认可,仔细了解了历史就要怀疑了。
因为除了季札的让国,历史上还发生了另外一件事:专诸剌僚。
由于季札不肯做王,老三余昧死后,季札又不肯接位,他的儿子僚只能为王。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季札那样的品德,有人不想做王,同样有人想做王。比如老大诸樊之子公子光就觉得很不公平,光认为让给季札他没说的,但凭什么要让给三叔的儿子僚?因此愤愤不平僚袭位,他认为季札不接位,王位就该属于他的。
于是就与伍子胥合谋,利用季札出国考察的机会,命刺客专诸在王僚赴宴时,用藏在鱼腹中的短剑刺杀王僚。
季札出使回国后,知道政变的情况,只能承认既成的事实。也很无奈,二个都是他的侄子,帮谁都不好,公子光还反将他一军,请他接位。这次他不让也得让,如果不让,指不定下个倒霉鬼就是他。一番推辞后,光成了新一代吴王阖闾。
季札只好凄凄哀哀哭着报命于王僚墓前,并等待阖闾新的任命。这是季札第三次的让位。
其实季札本质上是个谦谦君子,并不适合做国王。就其个人的品性而言,仁而懦弱。他的长处在于学识广博、能言善辩,洞察世事。在齐国,他知道齐政治将发生变化;在晋国,知道晋国必有内难;至鲁,观周乐,而知各国的政事盛衰;听郑、卫之音,知郑先亡而卫之后亡,颇能见微而知著。
可惜灯下黑,自已家里要发生的事,一点不知道,蔬于防范。后来吴国在阖闾手上被灭国,这也是他万万没想到的。
季札过于爱惜自己的羽毛,祸基了吴国,从此使吴国攘夺相继,祸乱不止。
这也是旧延陵属地,常州、丹阳二地难以打响季子旅游品牌的原因之一。
所以说偶然谦虚一下使人进步,过分谦虚就是祸害了,往往谦虚过了头,就会打乱原有的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制度、法律比道德更重要。
二0一八年五月七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