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沧桑西来桥(一)
文/大河奔流
西来桥镇是扬中第二大岛镇,全岛四面环江,东、北临长江主航,西、南沿夹江常州市边缘相连,面积 16.1平方公
里,人口1.8万。
岛镇二十多公里的岸线长堤,象一条绿色长廊,巍为壮观,是西来一景。环堤倘徉,令人心旷神怡。
堤内,饮烟升起,缕缕袅袅,随风飘起;堤上,水牛、羊儿悠然自得,啃着青草;堤外,江风习习吹着芦柳林,一浪一浪乘风扑向江心,比那江面的水浪更要气势非凡。江滩外层临江边是绿葱葱芦苇丛,芦苇与江堤之间夹心层是暗紫色的红柳林。芦柳箭杆挺拔,秋日芦花怒放,春天柳絮飘飘,不时有大群的飞鸟从芦柳丛上方飞过,夏秋季节,一阵清凉的江风吹过,给人一种闲逸旷达的感觉。享有“鱼米之乡,
江中明珠”美誉。
岛内河港纵横交错,
村镇依河而立。岛上最大的河港便是穿心港,也叫中心港。横穿整个全岛东西,把全岛分为南北二块,岛上唯一的集镇便位于中心港的西端,横跨镇子南北的西来桥便座落于此。如今的西来桥镇也因此桥而得名。
西来桥的历史,也是西来桥镇的历史,桥史满打满算不过百年光景。这一百多年里西来桥见证和记录了岛子兴衰发展历程。
大清同治年间中心沙岛子出水,西来桥镇的先民便移居于此,围堤开垦,西来桥址周围也渐渐地成了岛上先民的集散中心。为方便岛上移民活动,横跨集镇中心港南北的西来桥便应运而生。
据扬中县志记载:清代中叶,绝港周围已形成集市,后因交通不便,改至穿心港中心地区开辟市场。港上原有木桥一座,年久失修,行走不便,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地方士绅施明齐等集资重建石桥,命名为西来桥,镇名由此而来。
西来桥的历史变迁有三次,岛上先民留下的唯一的古迹大桥石碑也佐证了这一说法。
第一次为木桥时期,时间在1880年至1895年间。
史料记载,咸丰五年(1855),黄河北归,淮水南下受到遏制,沙洲相对稳定,新洲续涨,至同治年间(1862-1874),中心沙、雷公嘴相继出水。清末民初,新涨轮船沙露出水面。
开垦的先民围港集市大致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间,最初的西来木桥也便诞生于这个期间。
第二次便是光绪二十二年建造的石拱桥。
据西来桥古碑---“请示输捐重建西来桥碑志”考证:
原木桥因年久失修,给镇上居民带来不便,岛上乡绅恽月康、郭文彬、
朱铭珊等便发起募捐重建西来桥。
先后有三百多人向西来桥捐过款,共计筹得英洋壹仟壹佰壹拾元贰角,钱伍拾玖仟伍佰文。
建造西来桥共用去资金,英洋壹仟贰佰叁拾壹元壹角叁分,钱伍拾捌仟捌佰玖拾捌文。
建大桥资金缺口全部由郭文彬、恽月康、施义成垫付。
大桥的主造是:梅先春、恽月康、郭文彬、朱铭珊
经办是:庄铭玉、施明齐、陆文龙
大桥建成后还剩余苏石天水盘四块,留着将来造东来桥之用。
西来桥碑志把建桥背景、过程、账目记载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清国武进县正堂吴为,还专门特据此立碑纪念。
从此西来桥镇便因此桥得名,西来桥也便历经百年沧桑,见证了西来桥镇的风雨发展。
第三次,便是西来桥镇人民政府于2004年3月重建的现代版混凝土式拱桥,虽然基本保留了原来的式样,但毕竟渗透了很多的现代造桥元素,当然也标志着西来桥镇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