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姓宗亲
文/大河奔流
国人拉关系,套近乎,大都在“四同”上做文章。什么同姓啦,同乡啦,同学啦,同龄啦,搭上一条就亲近许多。
同姓中能有个名人,不管与自己有无关系,先拉上再说,容易给人留下印象,办事立马方便许多。就象早年用传呼机的时候,报上自己的大名尊姓,那传呼台小姐浑然不识,非得拉个名人,马上就会很熟练地打出你的姓字。
记得很多次用传呼机的时候,我每每报出“倪”字,传呼小姐都要连问几遍怎么个倪字,我忙拉出全总主席倪志福的倪,可惜那小姐还是不知,只有说出倪萍的倪字,传呼小姐才咦出一声恍然大悟的样子。
偶与一同姓朋友相识,接过其名片,发现其也是本家倪姓,边觉稀奇。寒喧几句,话题自然要围绕同姓本家展开了。
倪姓是小姓,只占汉族人口的0.1%,按人口普查统计只排在一百多位。能在他乡异地与一位同姓本家相识当然是幸事。说不定还是辈代不远的血系宗亲呢。
果然本家告诉他们的祠堂是泰兴七圩,这就越说越近了。父亲曾告诉我,我们宗亲祠堂也在泰兴七圩。我告诉本家,我们这支始于我曾祖父,从光绪年间就离开宗亲祠堂,来到太平洲围堤造田,慢慢地与老家的宗亲渐渐失去联系,只知道我是文字辈,至于宗谱来历那就知之更少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泰兴七圩倪姓宗亲祠堂曾派人来过我家,说是要修宗谱,按男丁摊钱,记得那时父亲是给了来人二人二百元钱的,算是我与父亲二人的人头费吧,来人还说过谱修好后每支可以得一本家谱,但是后来关于家谱我始终没见过,也曾问过我大伯,大伯支支吾吾的,也没说的清楚,不知道是家谱没修好还是被骗钱了,还是我大伯私自吞藏了。
本家说按家谱他与我同辈,家谱的确是修好了,他家就收藏一本。
机会难得,得好好弄清本姓来历,我忙问本家兄弟,老倪家始祖是谁?祖上有什么星光闪耀的人物?
本家兄弟说,我们始祖是西汉的倪宽。
我曾读过班固的《后汉书》中的《倪宽赞》,想不道这位西汉名臣竟是我们的始祖公,着实让人脸上放光一下。
本家兄弟还说唐代的倪若水也是我们的先祖。
倪若水我知道,《唐书》中就专门立过传《倪若水传》,是唐朝的杰出的政治家。上次我去开封时就曾看过他的介绍,做过汴洲剌史,相当于现在开封的纪委书记吧,在汴洲任上以直言著称,政绩斐然。后来官拜尚书右丞,相当于现在总理级,可能是老倪家最大的官了。
传说这位先祖公,直言敢谏,什么人都敢说,有年皇帝派人到江南捉奇珍异鸟,行至汴洲,倪若水得知后,为减轻农民疾苦,拦住捉鸟的钦差,向皇帝上书直谏。唐玄宗那时到也不昏,知错就改。就接受了倪若水的意见,不捉鸟了,改玩与杨贵妃过家家.
当然这位先祖公有时也谏得过头,犯傻。有年全国性闹蝗灾,汴洲也不例外,唐玄宗下令各地捕蝗救灾,但倪若水就是顶着不办。说是蝗乃天灾,应该修德,才能感动上天。大概是直的过头了,惹得当时丞相姚崇大发其火,大骂说:有好官才没有蝗灾,没有好官当然就有蝗灾了。一句话说得倪若水左右不是,只好下令捕蝗救灾,据记载当时汴洲捕蝗十几万石,投入汴河不计其数。那几年虽连年蝗灾,但汴洲并没有造成严重饥荒。
祖上能出这么一位杰出的先祖,着实脸上贴金。
我问本家兄弟,北洋大军阀,做过安徽大都督的安武大将军倪嗣冲是不我们这支宗亲。本家说家谱没记载。看来又是另一支宗脉了。
与本家兄弟告别,心里十分高兴。
外国人喜欢夸自己,中国人喜欢夸祖宗,我等是凡夫俗子,也不例外,自己没有什么值得夸赞的,就要为有杰出的先祖而自豪了。当然更希望子孙辈中能人辈出,光宗耀祖,在家谱上能重墨一笔。
但是也不无担忧,现在都是独生子女,若干年后,家谱该如何修?是个问题。
二00七年九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