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一个欺世盗名的千古流传
文/大河奔流
有一个故事被当作美德经典千古传颂。这个故事就是孔融让梨。
说的是东汉末年,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4岁的时候吃梨的事。
有一次,孔家里来了客人,父亲端出了一盘犁,让孔融分给大家。孔融把梨端到客人面前:“您是客人,要拿最大的。”客人谢了一声,拿了个最大的。孔融又端到了父母面前:“你们是长辈,应该拿大的。”父母很得意的拿了次大的。然后孔融把梨端到了弟弟妹妹面前:“我比你们大,给你们吃大的。”弟弟妹妹也拿了。这个故事经过孔融爸爸的修饰而使孔融出名,再随着孔融的出名,而广为流传。
我小的时候,家乡盛产木梨,又是家里的独子,想吃梨树上摘一个,也无人可让,所以父母说这个故事的时候不能理解。
等我有了孩子后,还没来得及与他说这个故事,就发现我的孩子已经做的很好,每次都捡最小的,渐渐我也有孔融老子的感觉。
再后来,我发现我的亲戚朋友的孩子大多也会让出最大的梨或者其它东西。渐渐的我又没了孔融老子的感觉。
于是我开始观察儿子的行为起来。凭良心说我的孩子还是比较自私的,什么事想到的首先是他自己。但是奇怪是吃东西的时候,总是捡最小的。
我也学着孔融父亲问儿子:“为什么捡最小的?”
儿子说:“小的吃起来方便,吃完了可以很快的可以再取,大的拿着也吃力,吃起来也慢。”
我再拿同样的事情,在我几个表弟家的孩子们身上做试验,大抵如此。当然也有喜欢争大的。
喜欢大物件的表侄说:大的好看,吃不完可以换其它的。
于是乎,我得出结论:4岁的孔融让梨,完全出于本能,而非出于美德。即或他说出那样的美谈,也是这孩子早早便学会了伪善,或者孔父利用其子的伪善欺世盗名。
让梨的伪善,使孔融很快成名,也使其养成恃才傲物、不任世事的性格。这个小时候那么懂事的神童,长大后却又那么不懂事,反为其不懂事丢了性命。
孔融因其性格缺陷为官时总是为其领导所不容。董卓不喜他,曹操也不喜他。更为令人惊宅的是,这个以至孝至善美德闻名于世的嫡系儒家传人,却常常做出离经叛道的事。比如其言论:“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谁能相信这竟然出之于以忠孝礼仪著称的孔圣人之后之口?乃至后来被曹操以“欲规不轨”、“跌荡放言”而诛杀。
了解了这个故事的本质,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就得注意了,不管孩子出于自私或者大方目的,最要紧的是要教他学会诚实做人。否则谁能保证小小的年纪学着那样的让梨长大会不会不重蹈孔融复辙呢?
二00七年一月三十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