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九色鹿的小厨房
九色鹿的小厨房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0,148
  • 关注人气:13,49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宝宝补钙的小心得

(2010-08-06 14:58:48)
标签:

育儿

 

最近,老是有妈妈问我,给宝宝补钙了吗?用的什么产品啊。

补不补如何补?我倒是觉得有必要给宝宝补,因为宝宝生长发育快,食物里的钙可能不能完全满足发育所需。但建议,妈妈们带宝宝去医院查一下微量元素,根据情况合理补充。

给宝宝补钙的小心得

我家帅宝从六个月开始补钙、鱼肝油,一开始是持续补充,坚持了两三个月后,开始补补停停。产品也换了好几种,伊可辛、各种钙冲剂都试过了,冲剂钙的溶水性差,不利于宝宝吸收,考察后使用了爱宝氏的乳元胶囊,宝宝喜欢这个味道而且直接挤出喂食比较方便,现在钙一天吃两粒,鱼肝油隔天吃。吃两个月休息一个月,接着再吃。补钙不是越多越好,摄入过多的钙,可能会干扰其他微量元素如锌、铁、镁等的吸收和利用。钙过多造成的危害也不能忽视,补钙过量可能增加肺、脑、肾、心血管、眼周围组织发生钙沉积,产生肾结石的潜在危险,会引起便秘、食欲不良、高钙尿症等不良反应,还可能导致宝宝囟门过早闭合、限制大脑发育,骨骺提前愈合、影响生长发育等,所以补钙也不能过量。


给宝宝补钙的小心得

一般情况下对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每天母乳所产生的钙就完全可以满足其生理需要,在孩子长到五六个月时适当增加辅食,补充如奶制品、豆制品等含钙量丰富的食物。多选择高钙辅食,如酸奶、奶酪(奶酪建议宝宝一岁以后再加)、强化的配方奶粉等奶制品。多食鱼、虾皮、海带等钙充足的含钙食品。紫菜、豆制品、鱼松、鱼粉、芝麻也可有效补钙。在食用这些含钙丰富的食品时,应避免过多食用含磷酸盐、草酸、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以免影响钙的吸收。1岁以内的孩子每天奶量在800毫升也足以提供生长所需要的钙量,对于那些不吃母乳而吃牛奶的婴儿,建议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补钙类产品进行适当补钙。

宝宝缺钙十大危险信号

1、宝宝多汗,与温度无关,特别是入睡后头部出汗,使其头颅不断磨擦枕头,时间久了可见枕秃圈。

2、哭闹不止,夜惊,醒后哭闹难入睡。

3、出牙延迟,牙齿参差不齐,上下牙不对缝,咬合不正、牙齿松动,易崩折,过早脱落。

4、精神烦躁,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不如以往活泼。

5、前囱门闭合延迟,常在1岁半后仍不闭合。

6、前额高突,形成方颅。或常有串珠肋,各个胁骨的软骨增生连起似串珠样,常压迫肺脏,使宝宝通气不畅,容易患气管炎、肺炎。

7、缺钙严重时肌肉肌腱均松弛,腹壁肌肉、肠壁肌肉松弛可引起肠腔内积气而形成腹醐彭大如蛙腹状;脊柱的肌腱松弛可出现驼背。

8、一岁后缺钙可使骨质软化,站立日寸因身体重量使下肢弯曲,表现为“×”和“O”形腿,易发生骨折。

9、厌食、偏食也与缺钙有关,人体钙元素摄入不足,易导致食欲不振、智力低下、免疫功能下降。

10、出现湿疹也与缺钙有关,常见于头顶、颜面、耳后,伴有哭闹不安,枕后及背部多流汗。

科学合理进行日常补钙

1、初生至6个月宝宝每日膳食营养中钙的供应量为400毫克、7个月~2岁为600毫克;哺乳妇女为 150C毫克。

2、两三岁的大宝宝可喝鲜牛奶,每天保证250500克。

3、让宝宝多晒太阳可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

4、秋冬季出生的、非母乳喂养的宝宝最好喂养强化型的配方奶粉。

5、多吃含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如猪肝、羊肝、牛肝,来促进钙的吸收。

6、含草酸盐、磷酸盐的食物,可与钙结合生成多聚体而沉定,妨碍钙吸收,最好不与钙剂同吃。

7、油脂食物中的油脂分解之后,生成的脂肪酸与钙结合形成奶块,不易被肠道吸收而随大便排出体外,故不要与钙同吃。

 

阳光运动帮助宝宝补钙

为了让钙能被婴儿充分吸收利用,要让宝宝多到户外活动,皮肤经紫外线照射,可产生内源性维生素D,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利用。给婴儿吃鱼肝油(含维生素AD)则既能增加婴儿呼吸道的抵抗力,又有促进钙吸收的功效。晒太阳和户外运动是最好的天然钙制剂,上午10点和下午2点的阳光是最适合孩子的。多晒太阳是婴幼儿补钙的重要途径。因为,引起他们缺钙的主要原因是VD摄取不足,而VD在食物中含量很少,加之婴幼儿食谱单调,所以只能从食物中摄取到很少的VD。晒太阳可促使皮肤中的一种物质转化为VD,这种补充途径最安全,不会发生VD中毒。我坚持每周带宝宝外出游泳,每天晒两次太阳,宝贝尽情地享受着在阳光下沐浴的快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小伙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