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寺大雄宝殿

分类: 游遍泉城 |

钟鼓楼
天王殿北面院落两侧的钟鼓二楼,平面方形,单檐歇山顶。是政和四年(1114年)至金皇统元年(1141年)间,由妙空和尚营建,后代不断重修,现存为清代遗物,钟楼内悬挂的铜钟重2500公斤,是正昂和尚于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主持铸造的。鼓楼内置鼓。钟、鼓都是佛教法器。凡住持上堂、小参、普法、入室“都要击鼓。大钟是寺院的号令,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味”,僧众听到钟声就要上殿。


此殿面阔五间,进深六间,前为外廊式卷棚,后为硬山顶,构成勾连搭。前有月台。宋政和(1111—1114年)年间由寺僧仁钦和尚创建,本为献殿,是已倾 的五花殿的前堂。明正德(1506—1521年)年间鲁藩捐塑三大士像(已毁)于内,改为大雄宝殿。现存为清代建筑,但仍沿用宋代覆莲柱础和浅刻流畅的八角柱。这段资料说是八角柱,似不确,我看到的都是圆柱。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一般是佛教寺院中的正殿。“大雄”为佛的德号,意思是说佛有大力、能伏“四魔”(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法华经.踊出品》中有:“善哉善哉,大雄世尊”的语句。殿内塑有释迦牟尼佛像和菩萨像,是寺中僧人佛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宋代覆莲柱础





大雄宝殿四字为谢孝思书。
前为外廊式卷棚,后为硬山顶,构成勾连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