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眉山蟆颐观

(2013-10-19 22:25:33)
标签:

旅游

分类: 追寻东坡


上下文字及照片皆来自网上。

    与眉山城区隔岷江相望,有一座依江而立的小山,古木参天,荫翳蔽日,因形似金蟾之下巴而名蟆颐山。颐者,下巴之谓也。从下面这张效果图来看,玻璃江从山脚绕过,山水交融如玉带缠绕。山上大殿巍巍,山岚萦绕,紫雾氤氲,好一个净涤身心的灵山胜境。这也许是几百年前历史的蟆颐山,又或许是几十年后未来的蟆颐山。



 

眉山蟆颐观
    那现在的蟆颐山是怎样的呢?
    蟆颐山距离眉山城东四公里,从唐代起就是眉山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但当时的人们应该是从水路到达山脚下的。因为当时岷江上没有桥,只有一条江,这就是环卫山脚的玻璃江。玻璃江是蟆颐山下岷江的一段,水流平稳,江水透明而深蓝,故名玻璃江。每当夕阳西下,江上渔歌唱晚,“蟆颐晚照”就是古眉州八景之一。南宋嘉定年间(1208年-1224年),魏了翁任眉州牧时,曾在江岸建了江乡馆,后又建望江楼。据说,登上望江楼,俯瞰玻璃江,但见船影绰绰,风帆点点。入夜,月临江渚,清辉浸透山林,漫染楼阁,置身其间,如入仙境,所以“江乡夜月”也是古眉州八景之一。
    现在到蟆颐山,可能很少有人坐船了,乘车从岷江一桥、二桥都可以通达。下图是蟆颐山庄大门,这其实应该是已经破产了的四川省电影洗印厂的大门。

 

眉山蟆颐观

    过去,眉山人应该是从城北的白虎滩码头乘船到山脚,然后过蟆颐堰沟沿石梯蜿蜒而上三百多步,就到达重瞳观山门。现在,进山庄大门,前行约50米左转下个缓坡,也可以看到下面这座山门——大山门。

 

眉山蟆颐观
   
 只是这座崭新的山门是最近在原来的基础上复建的,据说,原山门是清朝所建,面阔7间14米,进深4间6米,面积84平方米。修建这座山门最大的特点是没用一颗钉子,木头之间全部用楔子对接和斗拱对接,历经几百年而不变形,体现出民间工匠艺人的高超技艺,目前国内相似的建筑只有青城山天师洞有一处。

 

眉山蟆颐观
    原来山门内的哼哈二将不知所踪,两旁的钟鼓楼业已不复存在。不过山门之上倒是修建了一座灵官殿,里面正在塑像。大殿旁边,便是著名的重瞳观。
    重瞳观最早建于唐代初年,据说是四目仙翁的真府,所以叫做重瞳观。而现在的重瞳观大体是明代建筑,因为里面供奉着三清大师,所以也称三清殿。

 

眉山蟆颐观

    重瞳观门外左侧,立有三块石碑,中间一块最高的石碑上刻有《重瞳观新修殿宇碑记》。现在几乎所有关于四目仙翁、重瞳观和张远霄的故事传说,基本上都是从这《碑记》中衍生出来的。全文如下:
    吾蜀之眉州有山曰蟆颐,去州七里许。山腹有龙湫(大瀑布)净深澄碧,白蟹紫芝产于内,有老翁隐现不常,又谓之老人泉。传记以为轩辕氏之丹室,唐季杨太虚尔朱先生得道之所。
    紫芝:真菌的一种,也称木芝,似灵芝。菌盖半圆形,上面赤褐色,有光泽及云纹;下面淡黄色,有细孔。菌柄长,有光泽。生于山地枯树根上。可入药,古人以为瑞草,道教以为仙草。
    杨太虚生平不知,尔朱先生则是唐末五代孟蜀时人,复姓尔朱,名洞,字通微,号归元子。其先祖为契丹胡人部落,世居尔朱川,因以为姓。“蜀之八仙”之一。今绵阳西山观的“蜀八仙殿”,就是纪念尔朱先生的。
    有古观,观中有三仙像,四目仙翁居其中。州人遇水旱札瘥(札瘥:zhácuó,札,疫病;瘥,病,祷之无不应。昔眉之道者张远霄。一日见老翁,庞眉皓首,持竹弓一,铁弹三,质钱三百千,远霄无吝色。曰:“吾之弹能辟疫疠,汝宝而用之,利益广大。”遂授以度人济世之术。张仰视翁,两目中有四瞳子,世传四目仙翁者以此。其地山明水秀,夜现神灯,真仙境也,先朝封翁,惠通显应真人。下图是铜铸送子张仙人物造像。

眉山蟆颐观

    州之人物为显宦、为名儒、为高士者辈出,虽由地灵所钟,而实资真人之所默相也。宋老泉苏明允,天圣中,尝于无碍子(人名)(店子)中见远霄张仙挟弹图象云,有祷必应,因解玉环以易之。时老泉尚无嗣,旦则露香以告,乃得轼,又得辙,张仙之应感,由仙翁之授受也。又如大德间,四月不雨,农事方殷,郁蒸太盛,至五月又不雨,民以为忧。州牧郭松年率僚佐父老告于真人,而大雨连日,民心感戴。此其大者,小者莫可殚述。

 

    前岁春,吾命承奉智良诣于观祷请,回言仙翁灵感有徵,急于应物,但观之殿宇颓毁岁久,因命工鸠(聚集;通“究”:度量,计算)材,去卑陋,恢复故址而重构之,装严(装束整齐)神像,门墙廊庑,焕然一新。为大书重瞳观,以易其旧额。始作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正月二十二日,成于是年三月十五日也。良磨龚片石(石碑)请为碑记。噫!至诚感神,理之首然,祷之则应,翁之灵也。蟆颐山在吾封内,孕灵毓秀之地也。笃生贤杰,助我国朝,厥功大矣。眷吾嗣续,赖以生成,是知老泉以无碍子之言为不诬,吾于老泉之言,盖有证矣。后人世世而葺之,则仙翁翊(yì,辅佐,帮助)皇,度福生灵与天地相始终也。是为记。
    四目仙翁是谁?不得而知,山上陈列的介绍和《眉山县志》都说是陆修静,但我觉得不可能,因为陆修静(406~477)是南朝宋的著名道士,但张远霄是唐末五代人,其间相差四百多年,因此张远霄不可能“师事陆修静”。
   

 

眉山蟆颐观
    再来介绍一下重瞳观大殿。大殿占地258平方米,木结构,歇山式屋顶,单檐,抬梁式梁架,九梁椽屋施五柱,前檐下施斗拱7朵,左右檐下各施斗拱6朵。面阔三间,11.1米,进深三间10.85米,通高8.6米。有台基两层。第一层为虚弥座台基,高0.3米,垂带式踏道2级,长14.3米,宽3.95米;第二层为素面台基,高0.6米,阶梯式踏道3级。第一层台基边有栏杆,高0.85米。

 

眉山蟆颐观

    大殿前石阶下正中有一洞。洞口高2.3米,宽1.7米。洞口石壁上横镌“仙翁胜境”。下石梯三十级有一清泉,泉水自石罅中流出,涝不溢,旱不枯,汲之不尽,其味甘甜凉爽,沁人肺腑。清康熙六年(1667),眉州知州赵惠芽手书“老人泉”三字刻石上;同治二年赐进士出身的胡子材曾题词于洞口,现仍然镶嵌在石壁之间。泉中有象征吉祥的白蟹,不时从石缝中爬出,据说最近还有游人见过。

眉山蟆颐观

 


眉山蟆颐观

    大殿后面,有一棵高大的神灯树,据说,此树植于北宋年间,是苏洵向张仙求子灵应,生下苏轼、苏辙后亲手所植。后来,张献忠作乱四川,道观内的道人便在树上挂了一盏灯,用以祭天,祈求保佑眉州一方百姓的平安。久而久之,树与神灯就连成一体,称作神灯树。明朝成化年间眉州知州许仁曾赋诗:蟆颐观古号仙灵,琴鹤闲来试一登。日落尚流天外照,云开罗拜殿前僧。洞藏白蟹人争说,夜见神灯我未能。几度醉归更回首,山头唯有树层层。这位许仁知州,是广东高安人,进士,成化十五年(1479年)任眉州知州,他景仰三苏,整修三苏祠,兴修学校,创建聚秀亭以教授学生,其学生进士及笫者时为全国各州郡之冠,为此,他被升迁为四品官。

 

眉山蟆颐观
   
 重瞳观上面,现在也修了一座殿宇,尚未开放,似乎是供奉张仙的张仙楼。在后山丛林之中,还有一尊高大的塑像——“东坡邀月”。

 

眉山蟆颐观

    已有1600多年的蟆颐观,鼎盛时期曾是四川三大道观之一,唐宋明清,一直是眉州胜境,苏轼、陆游、范成大、冯梦龙等文人也争相歌咏。可惜,历经千年沧桑,蟆颐观已不复当年风采,建筑残缺不全,四处杂草丛生,虽然时有游人前来,但终是衰败景象。

 

眉山蟆颐观
  
  稍微令人感到希望的是,现在蟆颐观的整体修复重建工程正在进行。部分昔时建筑已依稀可见,但愿规划的蓝图早日能变成实景。

眉山蟆颐观



 


 
探访千年蟆颐观
 唐晓征 陈小芳 

  蟆颐观位于东坡区崇礼镇,建于唐开元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它与一方文脉紧密相连,传说三苏父子曾呼朋唤友游览此观。周末,记者与朋友走进了这座充满传奇与传说的古观,一睹风采。

  汽车在蟆颐山门停下。门口有蟆颐观的简介。蟆颐观占地约380亩,因山形似蛤蟆微鼓两颐而得名。鼎盛时期的蟆颐观曾是四川三大道观之一。明成化年间的眉州太守许仁写的《眉州八景》诗,其中“蟆颐晚照”和“江乡夜月”都是蟆颐山景点。晚明时期,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还将蟆颐山和峨嵋山并列,作为眉州“山水之秀,钟于人物”的证据。

  从山门向里望去,参天古木、茂林修竹,鲜红的火砖墙似片片“红霞”掩映其中。历代文人墨客或咏诗作赋,或泼墨挥毫,留有“蟆颐入望色葱茏,东渡玻璃第一峰。蓬勃桑麻经雨润,崔巍楼阁倩烟封”等佳句。过去还有人概蟆颐八景为“玉蟹呈祥”、“丹荔流香”、“虎滩钓月”、“龙洞探云”、“朱兰撷秀”、“紫芝延年”、“神灯夜游”、“玻璃晓镜”。

  沿着长满苔藓,凹凸不平的石阶缓缓前行,清幽葱郁的山岭,风掠过耳,花开于心,令人赏心悦目。在山顶俯瞰远眺,座座峰峦,翠色层染。山风徐来,胸襟顿开,心旷神怡,远山近岭,烟雾霭霭,若隐若现,虚无缥缈,好一幅山水画卷!银杏树黄叶飞舞,在地上铺成了一张黄金地毯,诗意盎然。朋友们忍不住内心的惊喜,纷纷合影留念。

  继续前行,一座古朴雄伟的道观呈现眼前。“这是蟆颐观的主建筑物,重瞳观大殿。”朋友介绍说,大殿建于明朝,相传当时这里曾有个道士,双目四个瞳孔,所以就称为重瞳古观。1992年,里面重塑三清像:上清,玉清和太清,又称为三清殿。

  蟆颐观曾历辉煌,规模盛大。林地面积约400亩,常住道士30多人,设有住持、当家、迎宾、账房等八大执事。建有望江楼、灵官殿、大殿、纯阳殿、真武殿、三清殿、斗姥殿、张仙楼等。细观这些殿阁楼宇,层楼状的殿堂巍峨,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飞檐翘角犹如大鹏展翅,无一不体现出道家人的苦心营构和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其造型之精,做工之细,令人叹为观止。由于历时已久,主殿三清殿的屋顶早已被落叶铺满,并长出了很多植物。

  在三清殿大殿前的石阶下有一个洞。洞口石壁上雕刻着“老人泉”三个字,侧壁上横镌“仙翁胜境”。沿着石梯走下去,一口清泉自石罅中流出。这就是蟆颐观的著名景点“老人泉”。据记载,这眼清泉不涝不溢,旱不枯,汲之不尽,其味甘甜、凉爽,沁人肺腑,游山香客都以能饮一口泉水为口福。清康熙六年,眉州知州赵惠芽手书“老人泉”三字刻石上;同治二年赐进士出身的胡子材曾题词于洞口,现仍然镶嵌于石壁之间。

  下山途中,很多工人正在翻修庙宇。据说,蟆颐观命运多舛,历经千年风吹雨打,动荡岁月人为的损坏,兵荒马乱战火兵燹,观内大部分殿宇和塑像被毁。历经千年沧桑,蟆颐观已不复当年风采。

  1986年,乐山市政府将蟆颐观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眉山市政府将其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其修复重建工程正紧张进行。

 

 

 

  苏洵号“老泉”,又称老苏,是苏东坡的父亲,这是南宋以来传统的说法,似乎已成定论。其实不然。明清学者对此纷纷提出质疑,认为“老泉”是苏轼之号,苏老泉即苏东坡。但是又有人持不同意见,至今仍众说纷坛。宋朝末年出现的《三字经》记载:“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彼既老,忧悔迟,尔小生,宜早思。“此书相传为南宋王应麟编撰,一说是宋末广东人区适子所作,后由另一个广东人黎贞续编加注。注说:”苏洵,字明允,号老泉,苏轼之父。“由于《三字经》为孩重启蒙读物,流传极广,从此”苏老泉即苏洵“之说深入人心。

 

最早提出质疑的是明代学者郎瑛。他在明嘉靖年间所著《七修类槁》中,明确提出“老泉为子瞻号”。他写道:“老苏号老泉,长公号东坡,人所共称也。而叶少蕴《燕语》云:苏子瞻谪黄州,号东坡居士,其所居之地也。晚又号老泉山人,以眉山先茔有老翁泉,故云。又,梅圣俞有老人泉诗,东坡自注云:家有老人泉,公作此诗。又尝闻有‘东坡居士老泉山人’八字共一印,而吾友詹二有东坡画竹,下用‘老泉居士’朱文印章。据此,则老泉又是子瞻号矣,然岂有子犯父号之理?而欧阳公作者苏墓志,但言人号老苏,而不言其所自号,亦可疑者。岂此号涉一老字而后人遂加其父耶?叶、苏同时,当不谬也。“郎瑛引用北宋文学家叶梦得(少蕴)的笔记材料,说明苏东坡又号老泉山人。古人讲究避讳,父子不能同号,“老泉”绝不是苏洵之号。他又引用欧阳修所作的苏洵墓志铭,说明只是别人称洵为“老苏”,而无“老泉”之号。郎瑛由此推断,是后人误将“老苏”篡改成了“老泉”。叶梦得、欧阳修两人都是苏家父子同时代人,材料较为可信,所以郎瑛此说甚为确当。明代不少学者赞同此说。明万历年间学者张燧所编《千百年眼》一书中,引述了郎瑛观点,并断定“老泉是子瞻号”。
  但是,明末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编著的《醒世恒言》第十一卷《苏小妹三难新郎》中,仍然坚持说:苏洵,字明允、别号老泉,当时称为老苏。此书是“三言两拍”中名篇,又编成评话、戏曲,在民间广为流传。所以“老苏即老泉”之说久盛不衰。一些文人笔记,如《瑞桂堂暇录》等,都说“老泉携东坡颍滨谒张文定公……”学者王文诰在《苏诗总案注》中写道:“东坡姊八娘为程正辅妻,正辅名之才,即母夫人侄也。八娘以事舅姑不得志卒。老泉遂与正辅父子绝。东坡与子由共绝之,凡四十二年,至惠州始释憾。“还是把“老泉”之号加在苏洵头上。
  不过,赞同郎瑛观点的文士学者越来越多。清代袁枚《随园诗话》、戚牧《牧牛庵笔记》、吴景旭《历代诗话》中,都对“老泉”作了考证,均认为是苏东坡之号。《牧牛庵笔记。东坡别号》中说: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尽人皆知;又字子平,知者已少。至老泉居士,则皆以为乃父明允先生。
  其实老泉亦东坡之别字也。原版《晚香堂帖》尾有“东坡、老泉”二印,铃苏拭名下此其明证。《历代诗话》引用“蜀中诗话”说,苏东坡《老翁泉》诗曰:“井中老翁娱年华,白沙翠石公之家。公来无踪去无迹,井石团露水生花。翁今与世两无与,何事纷纷惊牧竖。改颜易服与世同,无使世人知有翁。”如果父亲大号“老泉”,东坡是绝不会如此作诗讽喻的。所以吴景旭说:“如此,则老泉之号,未应属明允也。”他还举述苏询《嘉祐集》中有《老人泉铭》,东坡也作过《老人泉》诗。又东坡《送贾讷倅眉》诗曰:“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自注云:“先君葬于蟇颐山之东二十余里,地名翁泉。”可见,“老人泉”或称“老翁泉”,是苏洵之墓茔地,东坡晚年为纪念先人而自号老泉山人。清末民国初年,章太炎在增修《三字经》时,就把其中的“苏老泉,二十七”改为“苏明允,二十七”。似乎已属定论,其实又不然。解放后,一些出版物中仍有将苏洵称之为苏老泉的,有的学者也坚持此说,《历代文选》就载录道:“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始发愤学习。”曾枣庄《苏轼评传》也取此说。而流传的《三字经》浅注等小册子中,更是明白写道:“苏老泉,宋朝人,姓苏,名洵,字明允,号老泉,苏东坡的父亲。”
  近年来,有些同志撰文又提出这一悬案。《求索》杂志发表冬子《苏老泉应该是苏轼》一文,文中除了复述叶梦得等的材料,又引用古香斋本施注苏诗卷三十四《六月七日泊金陵阻风,得钟山泉公书寄诗为谢》云:“今日江头天色恶,炮车云起风欲作。独望钟山唤宝公,林间白塔如孤鹤。宝公骨冷唤不闻,却有老泉来唤人……”此诗僧名泉公,古体诗不避字复,改唤“老泉”,纯属戏呼,若果父号“老泉”,能如此呼乎?所以断定“老泉”是苏东坡之号。近人又举述钱大听《十驾斋养心录》中所载,东坡祖父名“序”,所以东坡给人作序,都写“叙”字,而从不写“序”,为避祖父讳。如果他父亲又号老泉,东坡怎会在诗中直书“却有老泉来唤人”呢?可见“老泉”断非苏洵,而确是苏轼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