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古镇
(2024-02-28 08:08:27)分类: 足迹 |
南浔古镇属浙江湖州,明清以来即为蚕丝名镇。丝绸作为中国出口最著名的商品之一(另一为陶瓷),主要的产地是湖州,所以经常被称为“湖丝”。湖丝中最出名的是辑里湖丝,主产地是南浔镇辑里村,清朝时皇帝的龙袍指定采用辑里湖丝。辑里湖丝的贸易集散地即南浔。
丝业的发达让南浔古镇成为清代最富裕的古镇,诞生了“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的说法,资产超过一千万两白银方能称“象”,超过五百万两白银才能称“牛”,可见当时丝商的富裕程度。晚清著名的商人胡雪岩也是靠蚕丝贸易发家,只不过他的重心在上海,货源则来自湖州。
古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十字形的水道形成古镇的基本格局,大多建筑依水而建。古镇的水道比通常古镇的水道要宽,水道之上的桥梁也偏高,这也是为了方便体型较大的船只通行,从侧面能够反映当时古镇贸易的发达程度。
富商们营建的大宅是古镇的主要看点之一,其中张石铭故居建筑群是代表。因为蚕丝贸易的主要对象是西方发达国家,所以这些丝商的目光都比较远大,不局限于国内,建筑风格也是中西合璧,是一种兼容并蓄。外面看着是传统的中式建筑,进门后则有别样特色。
四象之首为刘墉,其家族建设的小莲庄是古镇有代表性的园林景观,保存至今。小莲庄内有介绍其后人报效祖国、捐资助学等事迹的展览,义以生利是其做生意的原则,所以能够越做越大。成功的商人不只是会算计,而是有更阔大、更高远的胸怀。竞争到一定层面就是文化、学识的竞争,所以南浔商人都注重教育,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小莲庄相邻的嘉业藏书楼是清末最大的私人藏书楼,对保存古籍贡献很大,如今是浙江省图书馆的组成部分。
古镇商人处于风云变幻的清末民初,大都具备强烈的家国情怀。四象之一的张家,张静江是资助孙中山革命的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被称为“民国奇人”,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还有很多人参加了同盟会,投身革命。
后来,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成果、先进的缫丝机器被引入,以手工作坊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湖州蚕丝业遭遇到灭顶之灾,胡雪岩也因此破产。南浔的蚕丝业也逐渐没落,虽然现在仍有生产,但已经不是支柱产业。虽然风光不再,但曾经的繁盛足以让小镇居民谈论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