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作业小学生成长囚徒困境育儿 |
分类: 守望成长微教育 |
引子:9月19日对大家来说是一个很平常的日子,可是对那3名10岁左右的小学生及其家人来说,那可是一生都会铭记在心的日子,她们都是江西九江市赛阳中心小学的学生,因为担心没完成作业遭老师罚站,便相约跳楼自杀,现这3位学生正在医院接受急救。
听到这震惊全国的悲痛消息,我们很自然地就会联系到身边的孩子:
孩子有没有把作业当作沉重的负担?
孩子会不会因为作业影响了睡眠?
孩子是不是惧怕做作业?
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是否心不在焉?拖拖拉拉?直接或间接地表示不满?
。。。。。。
想到这里,我猛然想到著名儿童作家梅子涵有段关于孩子做作业的精彩描写,便找出来一起共享一下(谢谢梅子涵如此丰富的想像):
“。。。你坐在真实的书桌前,做啊,做啊,做着真实的作业,结果,好不容易躺在真实的床上睡觉了,好不容易做了一个梦,可是梦里的故事呢?还是在做真实的功课。只不过有一点不太真实,那就是无论你速度怎么快,总是做不完。做不完啊,做不完。后来,你爸爸,你妈妈,你爷爷,你奶奶,你外公,你外婆,连你们小区的保安也一起来帮你做了。结果,总算做完了,不过,却全部都做错了。于是,你就真实地吓醒了。”
其实,海量作业已成为我们国家中小学教育的顽疾。
之所以说顽疾,是因为不仅仅学校里会给孩子布置大量的作业,很多家长仍嫌不够,在节假日继续带着孩子奔波在奥数、奥语等提优班(这些提优班的主要秘诀还是要求孩子做大量习题,甚至还会布置很多家庭作业)。
之所以说顽疾,是因为孩子无处申诉。
如果孩子对老师提要求?老师会说:“你不做大量的习题,知识就得不到巩固,考试成绩就会不理想,排名就会靠后,你会甘愿争当落后吗?”
如果孩子对父母提要求,父母会说:“别人都能做得了,你为什么做不了?是不是想找个理由偷懒?是不是不想为妈妈争口气?是不是不想考好学校啦?”
之所以说顽疾,是因为老师布置作业,孩子天经地义地要按期按质按量地去完成,如果完成不了,再加上考试成绩一直不太理想,可想而知,甭管你有一万条理由,就算不会遭老师罚站,至少也会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甚至同学们的奚落和嘲笑,如果再加上父母们也不理解孩子的话,孩子就会非常孤立无助,他们会怎样想呢?会怎样做呢?他们下次还敢不“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吗?他们要么抄袭同学的作业糊弄一下老师,要么就想逃避,甚至有那3位可怜的孩子一样的念头。
之所以说顽疾,是因为教育部三令五申要求各个中小学校给孩子们减负,可是很多学校非但没有为孩子减负,反而变着戏法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对此学校的老师们也叫苦连天,他们说学校有升学率的指标要求啊,还有老师们竞争上岗的考核,学习成绩可是最主要的考核指标啊!)。有些学校表面上虽是减负了一些,但同时又出现开小灶的现象,现实状况可谓是狼烟四起、烽火连天,你想想,连管教育的部门都无能为力,难道不能说是顽疾吗?
写到这里,我又突然想起前不久,某著名新闻记者到西安跟踪采访暑期非法奥数班的镜头画面,一位学奥数的学生恼怒地用矿泉水拨了记者一脸,令记者大吃一惊,他们本以为这些学生会心存感激,因为是在帮助孩子减负啊,为什么连身处“牢笼”的孩子们都不领情呢?
其实这一现象可以用“囚徒困境”来解释。
“囚徒困境”是指,由于个体的理性与整个社会的非理性在对比,从而导致个体的无所适从。(本博文结尾处有“囚徒困境”的解释)
海量作业使孩子、父母、老师三线都处于“囚徒困境”的地步。
因为你不做海量的作业,你在班上的考试成绩就会下降,排名就会靠后,很多机会就不会属于你,你也无法升到更好的中学、大学;如果整个班级甚至学校都这样,那势必竞争不过那些升学率高的学校,于是学校的知名度就会下降,下一届的招生就会不顺利,甚至老师的奖金也会扣减等等。
如何走出“囚徒困境”,考验着所有的人,海量作业反映的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现象,更不是那位赛阳中心小学校长说的“偶然事件”那么简单,如果大家都还仍然陷在“囚徒困境”里不能自拔,那消耗的已不仅仅是精力、资源、和应该有的快乐,而是牵涉到中华民族的兴衰。
希望这件事能引起相关权力部门的高度重视,解决海量作业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而不是一纸指令而能轻易解决的,值得多方反省、思考。。。
作为家长怎样在“囚徒困境”中找到自己的理性呢?帮助孩子找准自己并实现自我呢,请参阅《应对“应试教育”十大策略》、《如何修补中式教育中的硬伤》
附:囚徒困境,是社会学一常用语词。它源于一道难题。假设作案的两个囚徒,被分别关押在两个不同的房间里,彼此不能保持沟通,这就让两个囚徒陷入沉思。因为如果两者都不招供的话,可以无罪释放;而其中一个招供另一个不招供,则招供者只判一年徒刑,不招供者有十五年牢狱之苦;而如果两者都招供,则要关押十年。这样,到底是招供还是不招供就成了两难选择。应该说每个囚徒都知道这三个选择意味着什么,但是由于两者没有沟通的机会,所以造成无所事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