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跳楼秀震惊了我
(2010-01-20 15:36:26)
标签:
教育博士生导师育儿 |
分类: 守望成长微教育 |
昨天的《现代快报》用大幅标题登载了这么一篇报道——《导师不让毕业,博士生:我要跳楼》,该文章真实摘录了如下“精彩”对白:
博士:年前不毕业,我找好的工作要黄了。
导师:想毕业?先把我布置的活干完!
博士:你布置的事和论文无关啊!而且太难了!我父母双亡,老婆怀孕又没工作,没法活啊!
导师:你给我滚出去!
博士:你不让毕业,我就去死!
导师:那你去死好了!
文中还披露:很多人读博士其实就是为逃避现实的工作压力。
硕博连读,学历上“连蹦两级”,可是很多用人单位并不领情。
“读博”其实就是替导师打工,发不出论文5年都不给毕业。
一群“博士乞丐”,其补贴好比低保标准。
…….
当我从头到尾读完这篇文章,感到异常震惊。我并不想就此评价目前高等学府的教育制度,但我却不自觉地联想到自己乃至我们的孩子,我们该为孩子们提示点什么呢?
出现在我脑海里的第一想法就是,读博是为了什么,为了谋生?为了光宗耀祖?为了实现宏大的理想?还是逃避?也许有多重目的,但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只有解决了温饱等基本需要,才能考虑到自尊乃至实现自我价值等高级需要,就是当了博士也要遵循这条铁律,也难怪那位博士会选择跳楼秀了,因为温饱等基本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所谓的自尊和脸面也就无关紧要了,更别谈实现自我价值了。
那么,学习和读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记得我们小时候几乎都被灌输所谓的远大理想,还曾经写过感慨激昂的作文,老师点评起来也是有模有样,其实那些“好作文”并非切身体会由感而发,而是从一些范文中东摘一片,西取一叶拼凑起来的,现在让我回想起来,总为当年的幼稚和无知感到好笑。
现在很多博士论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书店里满天飞的书籍又有多少本是吸饱了水分呢?
所以,我体会到:
让孩子从小就要深入到最基层的生活中去,创造机会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劳动,亲自感悟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情绪体验。
孩子的写作一定要基于真实的生活感知和心理活动,而不是词藻的简单堆砌,不要让孩子沾染上害人害己的虚夸风,真实才是最美。
让孩子每天数着自己一点点的进步踏踏实实地成长,切勿好高骛远,远大的理想只是一个很遥远的梦想或是方向,甚至只能算作一个符号,家长千万不要当真,因为项羽式宏大理想式的人物毕竟是百万里挑一。
要尽可能多地教孩子学以致用的本领,越密切未来的生存能力愈好,越贴近现实的社会要求越好,这就需要家长密切关注社会,用心规划孩子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而打造相对应的坚实能力基础。
千万别虚夸孩子什么都很棒,一旦孩子带着高标准高要求踏进白热化的竞争社会,他会感到极不适应,甚至会选择逃避,就象一个人被蒙着眼睛带到高空,而不是一步一个台阶地步入高处,猛地摘除眼罩,睁眼一看,一定会头晕目眩,苦不堪言。
千万不要给孩子制定考100分成绩的目标,这是非常吃力不讨好的想法,如果能制定90分的满意目标(家长满意,孩子轻松),再让出宝贵的时间(这块时间本来是为争取考100分成绩的),做与生存能力相关的社会活动,哪怕是有益身体健康的运动,那也必然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价值。当然这还需要家长打心底里认可才行,不然孩子可是很敏感的哟。
围绕孩子的潜能和专长多多加以开发(孩子一定要有浓厚的兴趣),再加上锲而不舍的精神,而其它诸多方面只求平平即可,以求得一专多能式人才,以助于孩子在未来的竞争社会里脱颖而出。
精心编制情商方程式,并根据孩子个性上的不同,设置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最佳参数。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正式在跑道上跑的时候,就会有更多充裕的时间发展自己的专长了,使自己的专长更专。
从小就勾画出完善的学习心智图(这在下一篇博文中将作专门介绍,敬请朋友们关注)
等等......
总之一句话——我不希望我的可爱孩子沦为教育的牺牲品,闹出跳楼秀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