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喜洋洋和灰太狼教课本育儿 |
分类: 守望成长微教育 |
昨天写完博文《让孩子七岁上学的几大理由》,脑海中突然闪出这样一个念头——“孩子这么喜欢喜洋洋的故事,何不把喜洋洋的形象引入教课本(包括学前识字课本和小学课本),从而更加有兴趣地引导孩子识字?”转念一想,我又为自己有这样的想法,感到很可笑,我于是质问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思维被女儿“童化”了,看问题变得有点小儿科了。
回到家后,我就把这个想法当作笑话说给琪妈听,琪妈却一本正经地对我说:“这有什么好笑的,琪琪认识的许多汉字不就是从喜洋洋的故事中得到的吗?现在凡事都有可能,只要有人去真心关爱孩子的未来,怎么不可能?事在人为呢!”是不是琪妈比我的认识更感性,更小儿科呢?
这又让我回想起发生在夏天的一件事:
今年暑假很多家长都把孩子带到新华书店去看书,有一天我也带琪琪来这家书店选书,正好看到有一位家长正在数落她的儿子,我一问才知,原来她的儿子下学期要上四年级了,语文老师要求学生在暑假里必须阅读规定的十本书中的任意三本,即三个月的暑假每一个月读一本,还要写阅读笔记。我于是看了一眼,其中包括《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四部国产名著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六本外国名著,当然都是简读本,那位家长说:“现在暑假都快过去两个月了,一本书还没读完,正是急死人了,本指望到书店里读书有一种阅读氛围,谁知每次到这里来,他都捧着《喜洋洋和灰太狼》图画书不放,我说这都是小孩子看的书,你应该多化一些时间看看老师推荐的书,他就是不听。”这时,我发现她儿子稍微抬头看了一下我,又转而低头津津有味地看他的《喜洋洋和灰太狼》。我于是对她说,你家儿子看《喜洋洋和灰太狼》是在寻找乐趣,是在放松休息,而读老师指定的那几本书是在完成作业,当然感到倍受压力。
我于是认真地坐下来思考这些系列问题,孩子为什么普遍这么喜欢喜洋洋的故事?是情节曲折有趣?文字通俗易懂?文字幽默搞笑?还是图画精美?动画片制作逼真?与孩子的生活很贴近?等等一连串的疑问在我的脑海里旋转。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的眼光,我不认为喜洋洋系列故事是一流的读物,论动画片的制作水平远远比不上《小熊温尼和跳跳虎》等国外经典卡通片(琪琪看过《小熊温尼和跳跳虎》的动画片,对看《喜洋洋和灰太狼》的动画片不屑一顾可以证实这一点);论图画内容比起现在流行的各类绘本,也完全不是处于同一个档次上;论故事的精彩程度、教育启发作用以及文学内涵等等都是处于很一般的层次上面,那为什么孩子们就这么痴迷呢?
这些不应该引起教育心理专家们的深度思考吗?
说句实话,我在一开始选书也有偏见,专挑选我认为很有教育意义方面的书籍让孩子读,也着实让孩子受益不少,但孩子专注力很是一般,后来我读过相关幼儿教育专著以后,就改进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更看重培养孩子的学习乐趣和阅读兴趣,所以我就变得非常尊重孩子选书和读书的权力,从她对喜洋洋的系列故事感兴趣开始,就陆陆续续买了好多本喜洋洋的读物,尤其有一套八本的拼音读物,经常拿出来翻看,很主动,而且专注力也变得越来越好,少说也读了不下几十遍了,在为她买的一百多本儿童读物里,这套丛书是她精读次数最多的读物之一。
从阅读效果上来讲,孩子并没有因为阅读这套读物,心灵上受到任何污染或者变得好斗。相反,她对美的认识,对感恩的理解,以及爱憎分明的分辨能力都变得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当然这里面和父母的言传教分不开,也有其他读物的共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