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死”的一路诠释
(2009-11-09 17:00:03)
标签:
死亡育儿教育琪琪小金鱼 |
分类: 守望成长微教育 |
(前言:请阅读此文章的朋友点击欣赏修改版本《如何面对孩子问“死”的话题》,之所以不愿舍弃本篇文章,是因为想保留精彩的评论,也说明任何一篇话题都值得重新思考,我也想把这种思考的印迹留下来作个纪念,非常感谢评读!)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死”是一个很忌讳的词,一方面会尽力回避谈论相关的话题,另一方面却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很多人习惯说:“痛死了”、“气死了”、“累死了”等等话语,有的家长还骂自己的孩子,诸如,“下次再敢这样,看我打不死你!”,也有的小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喜欢说:“揍死你,气死你!”、 “你这该死的东西!”。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家长到底应该怎样正确引导自己的孩子呢?
如果家长暗示孩子“死”是一件很可怕、很痛苦的事,孩子就会对与“死”相关的事情产生恐惧,就会遭遇到相关的心理死结,比如生病会不会死?流血会不会死?亲人老了会不会死?;如果家长把“死”看成是一件很随意的事情,或极力逃避这个话题,使孩子在内心深处产生更多的迷茫,因为在现实和想象之间,在生活与童话之间,在科学和艺术之间,还有一些不健康的暴力动画片或网络游戏,把各种各样不同版本的死亡概念缤纷呈现在孩子面前,如果孩子从中汲取一些错误的理解,而大人不及时予以纠偏,就难免会使孩子从小就建立鄙视生命或无谓死亡的价值观,在不久前的报纸上就报道了一则令人瞠目结舌的消息,说有两个年轻人,仅仅为了体验一下杀人后的感受,竟然把一个小孩给杀了;不得不令人感到对孩子实施正确启蒙教育的必要性。
事实上,孩子在三岁以后,就会对死亡现象产生持续地关注和疑问,就像探索大自然中的其他现象一样,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理解,只有每个阶段明白一点点,慢慢积累,最终才对“死”有完整的理解。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广泛建立死亡教育体系的国家,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孩子都会接受内容、形式和水平不同的死亡教育,帮助孩子建立珍爱自己、关爱他人的思想意识。我想从五个阶段展现一下琪琪对“死亡”相关概念的诠释过程。
第一阶段:认为“死”仅仅发生在动植物身上。
曾记得在琪琪三岁的时候,琪妈买了两只小金鱼给她喂养,养了足有一个星期都挺好,她和小金鱼也培养了很深的感情,但有一次,由于喂食过多,缸里的水环境受到污染,第二天一早,两只小金鱼就不幸地死了,当时琪琪就伤心地落泪了。这是她第一次真正对“死”的概念发生质疑。记得当时我们只是简单地告诉她,小金鱼的“死”就像我们吃的鱼死掉一样,这是很自然的一种现象。但在这一阶段她对“死亡”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动植物身上。
第二阶段:意识到人也会“死”,但不喜欢有自己的亲人与之相关,有些孩子还会有特殊的心理情结。
一位邻居老奶奶,平时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有一天突然病故了,他们家请了丧葬乐队来做丧事,放音乐吹喇叭搞了一整夜,当时琪琪老问这是什么回事,琪妈回答:“做丧事。”琪琪进一步追问:“丧事是什么意思?”琪妈回答:“就是邻居老奶奶去另一个地方,永远也不会再回来了,她的亲人们正在为她送行,所以要举行仪式,这就叫做丧事。而且我们要尽量绕道而行,以免挡了她去阴间的路。”琪琪“哦”的一声,也没有再继续追问下去。
后来不记得是哪一天,在另外一个邻居奶奶做丧事的时候,琪琪又猛然想起来问道:“是不是奶奶病死了?”,琪妈如实回答:“是的,人老了,都有可能会死。”琪琪反应很快,说:“那我不希望妈妈老!”,从此以后,我们每次一说到与“老”有关的话语,琪琪马上就打断,而且很干脆地说:“我不喜欢你们老!”因为她把“老”与“死”,还有“再也见不着了”等概念联系在一起。
第三阶段:对人出现死而复活的现象感到迷惑不解。
有一天,琪琪看完童话故事《小红帽》以后,突然发出一个疑问:“小红帽和奶奶都被大灰狼吃进肚子了,为什么她们俩都没有死呀?”幸亏我事先早有准备,正等着她某一时刻问我呢?我不慌不忙地解释道:“这是告诉孩子们在遇到坏人时千万不要害怕,一定要坚持住,要想着法子告诉爸爸妈妈,或者警察叔叔,他们一定会来救的,即使不小心被坏人吃进肚子里,也不要着急,等警察叔叔一来,把坏人的肚子一剖开,就会活着出来的。”虽说我的回答也是充满了童话式的想象语言,但看得出她很满意。
后来,琪琪看了《白雪公主》的动画片,又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王子的吻可以让白雪公主的死复活呀?”如果我仅仅回答她:这是一个虚构的童话故事,不要相信里面所说的话,一定会极大地破坏白雪公主在孩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也起不到一点教育意义。而我的回答是:“因为白雪公主那么善良、可爱,七个小矮人又都是那么喜欢她,主要是被可恶的老巫婆所害,王子是被她的爱所感动,前来搭救她的,他的吻就像医生手里的注射针剂一样,一经医治,就让白雪公主复活了,另外也说明白雪公主好吃 呀,贪吃了老巫婆给的毒苹果。所以以后别人把东西给你吃时,千万不要贪吃哟。”琪琪连忙回答:“我知道。”我告诉了她三个道理:其一是为人要善良,别人才喜欢,遇到困难才会有人帮助;其二是要学会感激医生,他们有救治生命的能力;其三,不要接受陌生人给的东西,很有可能是毒苹果。
第四阶段:理解纪念的含义。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每年的清明节和七月半都需要烧纸纪念已逝的先祖,随着琪琪一天天地长大,她似乎也明白了一些,每次都要和我们大人们一起认真地纪念先祖,前不久的一次活动中我就告诉她:“我们的先祖都在中国,我们的先祖都是生活在一个大家族里,但都不固定住在哪一个地方,每年烧纸纪念他们,一方面是希望他们能随时保佑我们全家平安,同时也祝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生活得更好。”她似懂非懂地接受着我的训导,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竟然迷上了地理文化知识,嘴里还老是说:“我出生在中国,中国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里面住着五十六个民族……”
第五阶段:从小学会珍惜生命,关爱生命,对生活充满爱,让“死”远离心中有爱的人们。
我给琪琪灌输一种理念,那就是:只要心中充满爱,关爱自己的健康,人就不容易变老,也不容易生病,即使不小心生病了,也会有可爱可敬的医生来帮助,遇到坏人也有警察来帮忙。
我们在她心中培植这样一种理念之后,她的理性世界获得了充足的营养,有时候琪妈按照营养书的介绍推荐她不太喜欢吃的菜肴时,在她锻炼身体累的时候鼓励她再坚持一会儿就容易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