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日暖阳,茶香氤氲:一场邻里间的文化雅集

(2025-10-24 22:26:33)
标签:

茶文化

中药价值

摄影

交流学习

分类: 天下其闻杂谈

秋天的画笔,为武汉蘸上了最剔透的颜料。天空是洗过的蓝,像一块巨大的琉璃,将“阳光明媚”诠释得没有一丝杂质。而那“秋风不燥”,恰似一杯温度刚好的清茶,柔和地拂过发梢,滤去了夏日的蝉鸣与浮躁,只留下满城桂花香和一身清爽。这是一年中最慷慨、最宜人的时节,一切都明亮得刚刚好。阳光不再酷烈,变得温煦而明亮,慷慨地洒满“十二橡树”区的每一个角落。我们这个由平均年龄五十加以上的邻居们自发组织的学习团体,就在这样一个秋光正好的下午,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茶文化沙龙。

我们这个团体,可谓藏龙卧虎。成员中百分之九十是来自各大名校的退休教授,博士文凭者比比皆是。我们曾因共同的好学之心,集资聘请老师学习声乐、戏曲,然而“众口难调”仿佛是所有集体活动的魔咒,几学期下来,学员日渐稀少,最终只剩我们十来个志同道合的老友。正当我们为学习形式的可持续性踌躇时,睿智的魏教授提出了一个绝妙的建议:何不利用我们自身深厚的学识背景,轮流担任讲师,讲授各自擅长或感兴趣的领域?这真正是“因材施教”的古老智慧在现代邻里关系中的闪光。大家一拍即合,既能学到真正想学的东西,又能省下些许费用,更关键的是,讲述者与倾听者彼此知根知底,氛围格外融洽。魏教授欣然担起了学期课程安排的统筹之责,大家分工协作,秩序井然。

自九月一日起,魏教授已为我们讲授了一个多月的课程,内容精彩,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受益匪浅。而昨天,她在群里发出的一则通知,更是点燃了所有人的期待——“明天下午三点到西9一2悟空家阳光房举行茶文化沙龙,希望姐妹们踊跃参加!共享美好下午,品茶聊天!”通知一出,响应云集。六位美女立即在群里回复“收到”、“一定到”,还有一位因旅游未归而遗憾错过。字里行间,已然弥漫起一股期待的茶香。

今天,时针刚刚指向三点,我们便相继抵达悟空家那间令人羡慕的阳光房。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顶和窗户倾泻而入,满室生辉,窗外是她精心打理的花园,虽已入秋,仍不乏绿意与点缀其间的秋花,自成一番景致。主人悟空早已将她的“茶器博物馆”搬到了这里:盖碗、紫砂壶、公道杯、品茗杯、闻香杯、茶荷、茶洗、盖置、壶承、茶筒、茶漏、茶夹、茶匙、茶针、茶则……林林总总,琳琅满目,仿佛一场小型的茶具博览会。每一件器物都静默无声,却又仿佛在诉说着与茶相伴的岁月故事。上等的各色茶叶也已摆开阵势,静候水与火的召唤。

我们这群“有心”的客人,自然也非空手而来。有人带来了清甜的柚子,有人分享了私藏的好茶,有人准备了精致的点心。而魏教授,更是将她家中珍藏的各类养生佳品都带来了:藏红花、玫瑰花、葛根粉、桂花、藤茶、冰糖……瓶瓶罐罐,宛如一个微型的草本铺子,足见其用心之至。

现代人的雅集,始于记录。我们并未急于落座,而是先兴致勃勃地开始了“摆拍”环节。对着精美的茶具寻找最佳光影,在悟空的花园里与秋色合影,彼此抓拍那期待而愉悦的笑脸。直到将这美好瞬间一一收纳于手机之中,我们才心满意足地围坐于茶台旁,准备开启今天的味觉与知识之旅。

茶会由两位“主泡”拉开序幕。悟空为我们泡制了一款蒲耳茶,茶汤清亮,香气沉稳。而魏教授则现场演示了一道颇为讲究的“葛根粉桂花茶”。只见她先用常温的矿泉水将雪白的葛根粉缓缓调成均匀的浆液,另取杯盏,用滚沸的开水冲泡开金黄的桂花,投入冰糖,待其融化,甜香与花香四溢之时,再将那碗葛根粉浆徐徐注入。她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着水温与顺序的关键。瞬间,透明的茶汤中,葛根粉受热凝结,呈现出晶莹剔透、宛若琥珀又似美玉的胶状质感,桂花在其间悬浮,美丽至极。两杯风格迥异的茶汤下肚,一温润一清甜,不仅暖了胃,更提了神,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今天的“主讲”——悟空身上。

悟空,人如其名,对茶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深入探究精神。从她收藏的器皿之专业、茶叶品类之丰富,以及她行云流水般的泡茶手法,都能看出,她绝非简单的茶艺爱好者,而是一位真正的“茶发烧友”。她的分享,也绝非泛泛而谈,而是体系严谨,内涵深厚。

她首先带我们溯流而上,探寻茶的源头。“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据说始于神农时代,至今少说也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若从考古发现看,其利用史甚至可追溯至八千年前。”这悠久的时光,顿时为眼前的这杯茶,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

接着,她系统地讲解了中国的“六大茶类”。她强调,这六大类——绿茶、黄茶、白茶、青茶(乌龙茶)、红茶、黑茶——并非按茶树品种划分,而是依据其“制作工艺”,特别是“发酵”程度的不同来命名的。她特别纠正了一个常见的误解:“大家可能以为白茶就是白色的,红茶就是红色的。其实不然。” 她以白茶为例,娓娓道来:“当茶叶还在树上时,无论后来做成哪种茶,它们大都富含叶绿素,是‘五彩斑斓的绿’。比如白毫银针,是绿身白毫,透着一青二白的美;白牡丹是绿叶夹银白毫心;春寿眉是翠绿油润,充满生机;就连秋天的白露寿眉,也是以绿色为底调的黄褐、墨绿、砖红等交织的五彩色。冲泡出的茶汤,也是牙白、浅黄或琥珀色,并非白开水似的纯白。”

说到红茶,她更是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红茶,比如鼻祖正山小种,它的干茶是乌黑油润的,所以当年外国人初见它,便直接叫它‘Black tea’。这个命名一直沿用至今,导致后来真正的黑茶,英文名只好叫‘Dark tea’了。而红茶的汤色,也非大红色,国家标准里描述特级正山小种的汤色是‘橙红明亮’,是红中带黄的颜色。”这番讲解,让我们这些即便喝过不少茶的人,也顿觉豁然开朗,明晰了许多似是而非的概念。

关于绿茶,她则点出其“不发酵”的特质与“杀青”工艺的关键:“杀青,就是通过高温迅速破坏鲜叶中的酶活性,阻止多酚类物质的酶促氧化,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茶叶的翠绿外观和鲜爽口感。”

器为茶之父。悟空接下来的话题转向了琳琅满目的茶具,重点讲解了紫砂壶的奥秘。她细致地比较了“全手工壶”与“半手工壶”的区别:质地与纹理:全手工壶是用泥片敲打成型,受力主要在外壁,内壁泥料结构自然,泥凳纹(木纹)得以保留;半手工壶借助模具,内壁往往较光滑,或有模具痕迹。接缝痕迹:全手工壶的身筒由泥片围合,对接处会有清晰的接缝线,且泥片两端因拍打而略厚,用手可触摸感知;半手工壶接缝多被模具修整,不明显。形态神韵:全手工壶依靠匠人手工拍打成型,壶身难免有细微的不对称、不绝对规整之处,反而显得自然生动,富有“气韵”;半手工壶由模具压制,形态则更为统一、规整。内壁印章:全手工壶是在泥片状态下盖章,印文清晰、深浅均匀;若在已成型的弧面上盖章,则容易出现四边深、中间浅的现象。壶底处理:全手工壶的壶底是单独制作后与身筒粘接,衔接处能看出一点痕迹;半手工壶则一体感更强。

悟空坦言,她家收藏的多是半手工壶,因全手工壶对匠人技艺要求极高,价格不菲。但这番深入浅出的讲解,已让我们对紫砂艺术有了初步的鉴赏能力。

随后,她又分享了茶叶冲泡的实用知识:不同茶类需要不同的水温和冲泡器皿。比如细嫩的绿茶适宜80-85的水温,以免烫坏;而乌龙茶、普洱茶则需沸水方能激发其内含物质与香气。她还验证了一个民间说法:用紫砂壶泡茶,茶汤确实不易变馊,这是因为紫砂双气孔结构带来的透气不透水特性,利于茶叶呼吸且不易闷馊。

最后,她升华至“茶文化”的高度,讲述了茶如何从一种饮品,演变为一种礼俗,一种修行,一种融合了儒、释、道精神的文化符号。她特别提到了“潮州工夫茶”,作为中国茶道文化的古典流派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严谨的程式和精妙的意蕴,集中体现了中国茶道的精髓。

悟空的分享告一段落,魏教授便顺势接过了话语权。她将带来的那些瓶瓶罐罐一一展示,开始分享各种花、草的药用价值。她从玫瑰花的行气解郁、活血止痛、美容养颜,讲到桂花的温肺化饮、散寒止痛;从藏红花的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讲到葛根粉的解热生津、升阳止泻以及其对“三高”的辅助调理作用;还有藤茶的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护肝养肝之效……她将这些植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与现代人常见的亚健康状态联系起来,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养生搭配建议,比如玫瑰桂枣茶安神,葛根粉羹养胃,藤茶代饮清火。这已不仅仅是茶会,更是一堂精彩的中医养生课。

整个下午,阳光在室内缓缓移动,光线变得愈发柔和。我们手中或捧着一杯暖茶,或端着一盏药香氤氲的草本汤饮,耳边是两位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眼前是精美的器物与窗外美好的秋景。姐妹们不时举起手机,调到新学会的“人像模式”或“舞台光效”,记录下茶汤剔透的瞬间,捕捉彼此专注聆听的神情,或者特写某一件古朴的茶器。知识的汲取、情感的交流、美学的熏陶与身心的放松,在此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这个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不仅品鉴了多种香茗,系统学习了中国茶文化的脉络与冲泡、鉴赏知识,还了解了诸多花草的药用价值,甚至提升了手机摄影的小技巧。真可谓一举多得,收获满满。这已远超一次简单的邻里聚会,而是一场由智慧与热情共同烹煮的文化雅集。它再次证明,在我们这个“十二橡树”的学术共同体里,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是连接彼此、滋养心灵的甘泉。茶香会淡,时光会逝,但这个下午所沉淀下来的知识、情谊与美好感受,必将如那陈年的普洱,在我们记忆的深处,历久弥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