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归途与启程:一个半月的团圆故事

(2025-10-21 12:54:34)
标签:

团聚

领证

美食

启程

分类: 孩子成长足迹

这大概是我人生中最漫长又最短暂的等待——六年,两千多个日夜的期盼,最终浓缩成四十五天的团圆。当儿子发来“落地了”的消息时,我悬了整整一天的心才终于落下。手机屏幕上简短的三个字,在我心里激起的涟漪却久久不散。

回想他出发回美国那天,我们的对话简单得近乎仓促:

“现在自助出入关非常快,到登机口了”

“我坐下来了”

“落地了”

“洛极矶白天最高29摄氏度”

“......”

每一句都像电报般精简,可字里行间藏着的,是母子间不必言说的牵挂。直到最后那句“终于放心了,安全着陆了”,我才允许自己长舒一口气。这大概就是天下父母心——孩子飞得再远,那根看不见的线,始终系在心尖上。

儿子买机票的消息,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漾开层层涟漪。“妈妈,我机票买了,是2025.9.6,从美国飞北京,然后下午三点飞天河的飞机,估计你们下午六点到机场接我就可以了。”

这条看似平常的信息,在我眼里却字字千金。六年的等待啊,从青涩少年到成熟青年,我错过了多少他成长的瞬间?如今终于要亲眼见到他了。消息在亲友群里一发布,立即引爆了沉寂许久的群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接机事宜。起初我们只打算三人去——我和丈夫,还有侄儿。可姐姐说:“反正是周六,大家都可以抽空出来,我们组成亲友团吧,隆重一点。”于是计划变成了两辆车。后来侄女也加入,最终定格在三辆车、七个人的盛大接机阵容。

那天我担心堵车,下午四点就出发了,比儿子预计的时间整整提前了两小时。机场国际到达厅里,我们七双眼睛紧紧盯着出口,像等待明星的粉丝团。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原本预计六点出来的航班,直到快七点才看见他的身影。当他推着行李车走出来时,我几乎认不出他了——六年的时光,已经把那个稚嫩的少年雕琢成挺拔的青年。他头发凌乱,一截黄,一截黑像逃荒者。但身体结实了许多,眼神里多了几分坚毅。我们紧紧拥抱,那一刻,六年的思念都融化在这个拥抱里。

姐姐在酒店组织了更庞大的亲友团等着。直到八点十分,我们一行八人才赶到酒店。寒暄还没说上两句,隔壁包房突然冒出十多个人——原来是幺叔一家正在周末聚餐。这意外的相遇让场面更加热闹,大家围着儿子问长问短,欢声笑语几乎要把屋顶掀翻。看着这一幕,我忽然意识到:这就是家的意义。无论走得多远,飞得多高,总有一群人在等你回来。

儿子这次回国,最大的喜事莫过于结束爱情长跑,领了结婚证。

原本计划2025年9月22日到北京领证,但因为签证预约在第二天,如果提前领证,签证材料就要补充女方信息。为了减少麻烦,他们决定改期。有趣的是,儿媳专门请大师算了个黄道吉日——2025年9月30日。没想到如今的年轻人也这么讲究吉日吉时。

为了这个特殊的日子,儿媳精心策划了三场拍照。第一场是领证前的结婚证照,担心民政局当天流水作业拍得不够精致;第二场是领证当天的跟拍,专门带了头纱,请人记录下在民政局的每一个珍贵瞬间;第三场是领证后的全家福,双方父母六个人都要入镜,还包括化妆、换装等服务。三场拍照下来,效果确实不同凡响。照片既得体温馨,又正式喜庆,把领证这个法律程序变成了充满仪式感的家庭庆典。

按照北京规矩,第一次正式见女方父母和亲友,烟酒茶糖一样都不能少。我们准备了五粮液、湖北特产的恩施硒露茶。本来想买武汉黄鹤楼1916的香烟,但正规商店没货,担心小店买到假货,最后选了金叶。糖就在北京本地买,毕竟天气热,从武汉带过去怕化了。红包也准备好了——改口费、给老人小孩的礼钱,七七八八都考虑周全。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启程前往北京。

领证后,两家人坐在一起举行了简单而温馨的仪式。敬茶改口的环节,由小姨和表弟录像拍照。看着儿子儿媳跪在面前奉茶,听着那声期待已久的“爸、妈”,我的眼眶湿润了。这一刻,我们不仅迎回了远游的儿子,还多了一个乖巧的儿媳。

领证后的内蒙古之行,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亲家的热情。

十一长假,我们计划去赤峰五天。没想到路上堵得水泄不通,原本五小时的车程,硬是走了十多个小时。正式的午饭不得不改成了晚饭。表哥一家热情好客,特地准备了隆重的“蒙宴”。饭间有身着蒙古族服饰的姑娘献上哈达,还有歌舞表演。这场面,不只热闹,更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对我们到来的重视。第二天到媳妇的老家,更让我感动。老家的表哥专门开车八小时从牧区买来羊,请人屠宰、烤制来招待我们。一大家子三十多口人齐聚一堂,午餐丰盛得像是过年。饭后,我们在宽敞的操场里照了全家福,老老少少,其乐融融。

下午三点多我们启程返回赤峰时,亲戚们一直送到村口,不停地往车里塞特产,直到后备箱再也装不下为止。隔天,表哥又在单位门口烤了油边、羊肉、牛肉,准备了奶茶、当地特色的饼和各种凉菜。这五天的内蒙古之行,我们不仅领略了草原风光,更感受到了血浓于水的亲情。

回到北京正赶上中秋节,亲家起了个大早去海鲜市场,买回大闸蟹、梭子蟹、蛏子、生蚝、皮皮虾,还有四五种小青菜。最后的海鲜大餐加涮羊肉火锅,直呼:“这段时间的肥白减了!”

回到武汉后,行程依然排得满满当当。

回来的当天,堂妹就为我们接风,邀请了二十多人,吃了地道的鱼头泡饭。接着堂弟请客,农家菜别有风味:土鸡、大闸蟹、土憨巴……他还特意邀请了在武大读博三的堂哥,几个年轻人交流起生物领域的话题,聊得热火朝天。

儿子的同学家长聚会安排在徐福记,吃了丰盛的海鲜大餐。看着他和老同学们谈笑风生,我忽然意识到:这六年间,他错过的不仅是家人的陪伴,还有这些珍贵的友情。

为了明年的结婚仪式,我们匆匆去看了燕尔阁的婚宴厅。中西式厅、住宿、吃饭、酒吧、婚纱、中式服装、敬酒服、民政局一条龙办公、拍照打卡地……本来预约了三家酒店,但因为时间关系,加上下雨,只看了一家就作罢。

儿子的旅游和见同学安排也同样紧凑。先是去长沙看演唱会、吃美食;接着到上海见同学兼旅游;从北京回来后,又到深圳香港见同学和舅舅,顺便旅游购物。

用他的话说:“本来这次回来想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吃一些平时在美国很难吃到的美食。结果每天行程这么满,起得早,睡得晚,还要应酬,比在美国实验室还忙。”

我这才明白,那些明星为什么要有经纪人——原来儿子回来这段时间,我就相当于他的经纪人了。每天周密的计划和安排,才能确保他想见的人都能见到,想吃的东西都能尝到。

离别的日子终究还是来了。

在他回美国的前一天晚上,我跟他商量:“明天吃一顿早午餐吧,早餐就免了。我在家做一顿你爱吃的饭菜。”

天凌晨,窗外下着中雨。才五点,天还没亮,我和丈夫就轻手轻脚地起床,准备开车去菜市场买菜。没想到车钥匙在儿子房间,为了不打扰他睡觉,我们找出了备用钥匙。可备用钥匙长期不用,电池没电了,而电池也在儿子房间。相视苦笑后,我们决定打车去菜市场。雨中的清晨,街道格外安静,只有早起的商贩在忙碌着。

我买了梁子湖的大闸蟹(因为前几天吃了阳澄湖的,想让他尝尝家乡的味道)、洪湖莲藕、弯骨、菜苔、油麦菜,还有冷记的卤菜——卤牛百叶、牛舌、藕,蔡甸的卤牛肉,烤鸭,黄陂的小米粑……恨不得把整个武汉的美食都搬回家。

那顿早午餐,儿子和儿媳吃得很香。看着他们满足的样子,我心里既欣慰又酸楚。饭后,他们打包好行李,丈夫送他们去天河机场,我在家收拾家务。

收拾着他睡过的房间,叠着还留着他气息的被子,我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这一个半月,像一场美梦,如今梦醒了,家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安静。

四十五天,在六年的等待面前,短暂得如同白驹过隙。这期间,我们见证了儿子的终身大事,重新连接了因距离而疏离的亲情,也让他重温了故乡的味道。每一天都像上紧了发条,忙碌却又充实。如今他已经回到美国,继续他的学业。家里虽然有美食、暖和的被窝、友爱的家人,但为了求学,他不得不远离亲人。作为父母,我们只能支持他,理解他。

深夜,我翻看着这一个半月来的照片——接机时的热闹、领证时的幸福、内蒙古的豪迈、家宴的温馨……每一张都记录着这段来之不易的团圆时光。

忽然想起龙应台在《目送》里写下的那句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但我知道,无论他飞得多远,那根亲情的线永远不会断。而我们,会一直在这里,等他下次归来。窗外的雨还在下,而我已经开始期待下一次的团圆。也许这就是生活——在一次次离别与重逢中,我们学会了珍惜,也学会了放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