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考试的人生启示
(2025-08-06 16:50:08)
标签:
考试备考历程启示 |
分类: 家庭琐事记载 |
六十人的考场里,只有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和偶尔翻动试卷的轻响。三个监考老师如雕塑般站在教室的不同角落,目光如雷达般扫视着每个考生。我坐在靠窗的位置,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手中的笔却不敢有丝毫停歇。这是一场关于数独裁判资格的考试,却更像是对我几个月来学习成果的庄严检验。
时钟的指针指向下午两点整,随着监考老师一声“开始答题”,整个教室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我翻开试卷,映入眼帘的是填空题、题目规则题、不定项选择题和阅卷能力题——这些熟悉的名词曾在我过去几个月的每一天里反复出现。此刻,它们不再是抽象的题目,而成了检验我学习成果的具体标尺。我的笔尖在纸上快速移动,那些反复练习过的知识点如泉水般自然涌出,几乎不需要停顿思考。
回想起备考的日日夜夜,那是一段外人难以理解的孤独旅程。当朋友们邀约去利川避暑、去威 海看海、去六盘水度假时,我婉拒了所有邀约,将自己封闭在题海中。炎炎夏日,空调房里,我一遍遍刷着那些对常人来说枯燥无比的数独规则和裁判标准。有时候,一道复杂的阅卷能力题能让我苦思冥想整个下午;有时候,一个容易混淆的概念需要我反复查阅资料才能彻底理解。
最艰难的是记忆那些专业术语和精确的判分标准。随着年龄增长,记忆力确实不如年轻时敏锐,一个概念往往需要反复记忆七八次才能牢固掌握。我发明了各种记忆方法——编口诀、做卡片、画思维导图,甚至把重要知识点录成音频,在做家务时反复听。这种看似笨拙的方法,却在我的大脑中构筑起了坚实的知识网络。
今天考场上,当看到那些熟悉的题目时,我几乎要感谢过去那个坚持刷题的自己。特别是占比60分的阅卷能力题,正是我平时练习最多的部分。每一道题都像老朋友般亲切,解题思路清晰可见。四十分钟完成全部题目后,我甚至有种不真实的感觉——那些曾经让我夜不能寐的难题,此刻竟如此驯服地被我一一攻克。
检查试卷的间隙,我悄悄环顾四周,看到了备考路上的各种同行者。前排那位白发老者正皱着眉头检查答案,不时用橡皮修改;左边的大学生模样的女孩已经放下了笔,自信地翻看着试卷;后排几位中年考生还在奋笔疾书,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最引人注目的是角落里的那位考生,他不停地抓耳挠腮,时而翻动试卷,时而咬笔沉思,明显遇到了困难。这让我想起培训讲师说过的话:“考试内容不会超出培训大纲,只要用心听讲,考试通过应该没问题。”显然,这位同学要么没有认真听讲,要么缺乏平时的训练。相比之下,大多数人都如我一样从容作答,这印证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朴素真理。
当监考老师宣布还有十分钟交卷时,教室里的气氛微妙地变化了。已经答完的人开始从容检查,而尚未完成的人则加快了速度。这种对比生动地展现了准备充分与否带来的心理差异,前者可以享受考试过程,后者却要承受时间压力。
试卷收走后,教室里立刻充满了对答案的声音。当培训老师公布阅卷能力题的正确答案时,我欣喜地发现自己的判断完全正确。那种由内而外的喜悦,不是来自于胜过他人,而是来自于超越自我。几个月的坚持没有白费,所有的付出在这一刻得到了回报。有些同学因为判错题而懊恼不已,老师耐心地解释:“根据答题规则来判断,而不是凭感觉。”这句话道出了专业考试的本质——它不是考察直觉或聪明才智,而是检验对规则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也正是我平时刷题时特别注意的方面——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这次考试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成年后的学习与青少年时期有着本质不同。年轻时学习往往是被动的、功利的,为了升学、为了就业;而现在的学习则是主动的、纯粹的,源于内心的兴趣和追求。正是这种内在动力,让我能够克服年龄带来的记忆挑战,保持持续学习的热情。
考试结束后的轻松感如潮水般涌来。我没有选择立即参加两天后的数独锦标赛,而是决定给自己一段纯粹的放松时光。这不是懈怠,而是对前期努力的一种平衡。学习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懂得调节节奏同样重要。走在回宾馆的路上,阳光明媚,微风拂面,与考场内的紧张氛围形成鲜明对比。我突然明白,这场考试的意义远不止于获得一纸证书。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学习能力,证明了年龄不是停止成长的借口;它让我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者,看到了终身学习者的精神风貌;最重要的是,它让我体验到了专注投入后收获的纯粹快乐。
人生处处是考场,而真正的考验从来不是试卷上的题目,而是我们面对挑战时的态度和准备。这场数独裁判资格考试教会我的,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生活哲学——认真准备,从容应对,享受过程,看淡结果。当我把这种态度带入生活的其他领域时,或许能发现更多意想不到的成长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