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区舞台上的生命绽放

(2025-05-24 10:25:29)
标签:

三周年

舞台

合唱

展示

分类: 演唱展览观礼

5月20日,在这个充满爱意的特殊日子里,湾郡社区万青学苑在汤逊湖学校演播大厅隆重举办2025年万青学苑成立三周年汇报演出。这场历时小时的文艺盛宴,集中展示了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16个精彩节目轮番上演,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这个恰逢520网络情人节的特殊日子,因为一场社区文艺汇演而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下午2时,演出在热烈的掌声中拉开帷幕。湾郡社区党委书记陈金花首先登台致辞,她深情回顾了万青学苑三年来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几个兴趣小组,发展到如今拥有声乐、舞蹈、瑜伽、柔力球等十四专业41个班级的综合性社区文化团体,学员人数突破500人,成为我区基层文化建设的标杆。

开场节目由万青声乐班37名学员带来的大合唱《微山湖》震撼登场。虽然没有专业音响设备支撑,但学员们精神饱满的演唱,将这首经典红歌演绎得荡气回肠。他们的歌声却如涟漪般在观众心中荡漾开来;舞台下,社区党委书记陈金花欣慰的笑容,折射出基层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这场看似平常的社区演出,实则是一幅当代中国社会的微缩景观,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民间文艺的蓬勃生机,更窥见了老龄化社会背景下,普通人如何通过艺术寻找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紧接着,他们又献上一曲《丁香雨》,柔美的和声仿佛带着观众走进江南雨巷,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

青鸽瑜伽班带来的《离人愁》舞韵瑜伽,将传统瑜伽与现代舞蹈完美融合。位年轻宝妈以柔美的身姿,诠释出别样的东方韵味。万青柔力球班表演的《梦想起航的地方》,则展现了老年学员的活力与激情,小小的柔力球在她们手中翻飞自如,整齐划一的动作令人叹服。

在首轮优秀学员颁奖环节,社区领导为各班级班长及骨干学员颁发了荣誉证书和精美礼包。获奖学员代表李阿姨激动地说:退休后能在社区找到这样的精神家园,是我们这代人的福气。

青鸽爵士舞一班带来的《爵韵跃动三部曲》点燃了全场热情。十位年轻舞者用动感的舞步,展现了当代都市女性的自信与活力。台下退休老人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格外动人。这种代际间的艺术对话,构成了现代社区文化最富魅力的篇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万青走秀班的《运动休闲》走秀,十位中老年模特用优雅的台步,诠释了不同年龄段的时尚态度。模特们风情万种的台步和精心设计的合影造型,完全不输专业团队。这种对艺术品质的追求,反映了当代中国民间文艺的一个重要转向——从简单的自娱自乐到有意识的艺术提升。万青葫芦丝班学员身着相间的海军服,精神抖擞地演奏了《军港之夜》。熟悉的旋律配上整齐的服装,让观众仿佛置身碧波荡漾的军港。这些银发水兵昂首阔步的姿态,不仅是对军旅情怀的表达,更是对演出效果的精心设计。而万青舞蹈一班的《情丝袅袅+身韵组合》,则用曼妙的舞姿展现了五十岁以上女性的独特魅力。打破了传统对年龄与才艺的刻板认知。社会学研究者埃里克·埃里克森曾提出代际互惠理论,认为不同世代间的文化交流能够促进社会资本的积累。在湾郡社区的舞台上,这种互惠得到了生动体现——年轻人带来了时尚与活力,年长者则贡献了经验与沉稳,二者相互滋养,共同丰富了社区文化的内涵。

青鸽声乐流行声乐班带来的《会开花的云》表演唱令人耳目一新。学员们手持话筒,边唱边演,将观众带入如诗如画的意境。随后的《世界赠予我的》小合唱,由青鸽流行声乐班和万青学社声乐班联袂献唱,年轻宝妈与年长阿姨的歌声交织,展现了代际融合的温馨画面。表演设计中,年轻宝妈与年长阿姨分段演唱,在高潮部分实现合唱,这种艺术编排本身就是对代际融合的隐喻。虽然因设备限制声音不够洪亮,但这种年龄混搭的创新尝试,恰恰体现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实验性与包容性。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曾指出,文化实践是社会结构的再现,而这场演出中代际合作的多个节目,正反映了中国社区正在形成的新的社会联结方式。

在第二轮颁奖结束后,两轮优秀学员颁奖环节中获奖者的笑脸,更是这种文化自觉的生动注脚。这些班长和骨干学员获得的大礼包,象征的不仅是对个人的奖励,更是社区对民间文艺专业化探索的肯定。当获奖学员站在聚光灯下接受掌声时,一个清晰的信号被传递出来:在社区这个最基层的文化单元里,艺术的门槛正在被重新定义。

万青舞蹈二班献上了唯美的《雨巷佳人》。油纸伞与旗袍的完美搭配,将江南雨巷的意境演绎得淋漓尽致。油纸伞与旗袍的运用,显然取材于戴望舒同名诗作的意象,但舞蹈编排却融入了现代舞的表现手法。当油纸伞在空中旋转,旗袍下摆随之飞舞时,人伞合一的艺术效果不仅复现了诗歌意境,更赋予了传统文化符号新的生命力。人类学家阿尔君·阿帕杜莱提出的文化全球化理论认为,地方文化会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产生创造性的回应。这些社区文艺作品,正是本土文化面对现代性冲击时作出的积极应对——不是被动保存,而是主动创新。万青声乐班的男女对唱《你在我心里》,虽然歌词还不够熟练,但深情的演唱依然打动人心。

美丽端庄的主持人邀请现场观众参与趣味游戏,大家踊跃参与,在欢声笑语中活动筋骨。随后,青鸽形体气质班带来的《星月神话》古风形体表演,将传统美学与现代形体训练完美结合。青鸽爵士舞二班的《super star》更是将全场气氛推向高潮,动感的节奏让不少观众跟着舞动起来。万青走秀班再次登场,献上《世界赠予我的》主题走秀。十位模特通过多变的队形和风格各异的服装,展现了社区文化的丰富多彩。最后的合影环节,模特们摆出别具一格的造型,引来阵阵喝彩。演出在青鸽吉他班《送别》的悠扬旋律中接近尾声。学员们边弹边唱,深情款款的表演让不少观众感动落泪。这首经典学堂乐歌被赋予吉他伴奏后,既保留了原有的抒情特质,又增添了现代音乐的表现力。表演者边弹边唱的演绎方式,使这首百年老歌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获得了情感共鸣。这种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正是社区文化活力的最佳证明。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当全体演员与社区领导合影留念时,镜头定格的不仅是一场演出的圆满结束,更是一个情感共同体的集体记忆。社区党委书记陈金花的开场讲话中,对万青学苑三年成绩的肯定,代表了基层组织对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视;而演出后的感谢环节中,对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和演职人员的致谢,则揭示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协同本质。

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曾区分共同体(Gemeinschaft)与社会(Gesellschaft)两种社会组织形式,认为前者基于情感纽带,后者基于利益关系。在这场汇报演出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共同体特质的重现——声乐班学员不计较话筒缺失仍全情投入,瑜伽班成员虽服装不统一却默契配合,这些细节体现的正是超越个人利益的集体精神。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默默付出,更是这种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表现。

万青学苑三年的发展历程,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视角。这场汇报演出展现的,是一条不同于西方文化发展模式的民间文艺路径——在政府引导与群众自发之间寻找平衡,在传统继承与现代创新之间实现融合,在个人表达与集体认同之间建立联结。法国社会学家图海纳曾指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混合现代性特征。湾郡社区的文艺实践恰恰印证了这一判断:这里有爵士舞的奔放,也有葫芦丝的婉约;有形体训练的科学性,也有民族舞蹈的写意性。这种多元共存的文化生态,打破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精英与大众的二元对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模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演出恰逢520网络情人节,这一细节颇具象征意义。起源于网络的节日与扎根社区的文艺在此相遇,虚拟世界的文化符号与现实生活的艺术表达相互交融,这正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复杂性的缩影。在数字化浪潮冲击传统社区结构的今天,湾郡社区的文艺实践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应对策略——不是抗拒变化,而是主动吸纳,将新元素融入既有文化框架,实现创造性的转化。

当灯光渐暗,观众陆续离场时,汤逊湖学校演播大厅似乎还回荡着《送别》的旋律。这场持续数小时的社区文艺汇演,留给我们的不仅是艺术的享受,更是对普通人文化创造力的深刻认识。在这些银发歌者、舞者和演奏者身上,我们看到了老龄化社会中积极生活的可能;在不同世代、不同风格的节目交替中,我们感受到了社区作为文化共同体的包容力量。社会学家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而社区文艺的繁荣恰是这种转型的积极面向。当城市化进程加速,传统人际关系松动时,基于共同兴趣的文化活动为现代人提供了新的归属形式。万青学苑的学员们或许不会成为专业艺术家,但他们在舞台上获得的掌声与认可,无疑为平凡生活注入了非凡的意义。

这场汇报演出最终告诉我们:在宏大叙事之外,还有无数微小而真切的文化实践正在重塑中国社会;在专业艺术殿堂之下,还有广阔的民间文艺沃土孕育着无限生机。从37人合唱的《微山湖》到吉他合奏的《送别》,这些声音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最动人的文化交响——它不那么完美,却充满生命力;它来自基层,却指向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