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师缺席时:一场舞蹈课的自我突破与集体智慧
(2025-05-24 10:23:14)
标签:
舞蹈课请假突破智慧 |
分类: 演唱展览观礼 |
周三的清晨,舞蹈队的微信群里热闹非凡。按照原计划,今天的课程本该是排练七一表演节目——《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支蒙古族舞蹈旋律悠扬,动作舒展,但上周排练时,指导老师黄老师却皱起了眉头:“动作太松散,藏舞的韵味没跳出来。如果这样上台,和广场舞有什么区别?”她的直言不讳让队员们陷入沉思。
经过讨论,大家决定回归去年李老师编排的《一荤一素》。这是一支以蒲扇为道具的抒情舞蹈,动作简洁却充满生活气息,尤其适合展现中老年舞者的柔美与沉稳。然而,就在队员们摩拳擦掌准备今日排练时,清晨六点,梅梅老师发来消息:“嗓子疼得像刀割,今天请假,大家自行复习。”
消息一出,群里顿时炸开了锅。有人抱怨:“没有老师带着,怎么练啊?”也有人干脆请假:“那今天不来了。”面对这样的反应,我心里有些着急——距离七一演出只剩一个月时间,每一次排练都弥足珍贵。于是,我在群里发了一条长消息:“老师们不在,但我们不能松懈!上节课的动作还没练熟,今天正好巩固。愿意来的姐妹,九点舞蹈室见!”
九点整,我推开舞蹈室的门,本以为会面对空荡荡的房间,却意外看到了十几位队友的身影。她们笑着打招呼:“你说得对,自己练总比荒废一天强。”没有老师的课堂,起初有些混乱。有人忘了动作顺序,有人对节奏把握不准。但很快,我们找到了方法:集体复盘:李老师虽未到场,但她之前指导要点仍清晰印在大家脑中。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拼凑出整套动作:“开头是右手执扇,向左转身”“第三段音乐要慢下来,扇子遮脸”。分段练习:将舞蹈拆解成几个段落,每练熟一段再衔接下一段。跳得好的队员主动示范,其他人跟着调整细节。互当观众:每完整跳完一遍,大家互相点评:“这次队形歪了”“第二段的扇子动作可以再柔一点”。三遍、五遍、十遍……汗水浸透了练功服,但没有人喊累。渐渐地,动作从生硬到流畅,队形从杂乱到整齐。当最后一次音乐结束时,舞蹈室里响起掌声——我们居然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完整跳出了《一荤一素》!
三个臭皮匠的智慧:危机中的突破。这场“自助式”排练的成果,甚至超出了预期。创意碰撞,关于舞蹈结尾的设计,原本只是简单的收扇动作。队员陈姐提议:“能不能加个低头沉思的姿势?歌词最后一句是‘岁月静好’,这样更有意境。”大家尝试后,果然多了几分余韵。问题解决,中间段落的转身动作总是卡不准节拍。李姐发现是音乐切换时缺少提示点,于是我们在关键处贴了标记,问题迎刃而解。团队凝聚,缺席的队员在群里看到排练视频后,纷纷感慨:“你们太厉害了!明天我一定来。”而梅梅老师得知后,发来语音:“你们给了我一个大赞!”反思:谁定义了一堂“好课”?
回望这一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在舒适区之外。关于依赖:我们总习惯将希望寄托于老师,却忽略了自身潜力。正如队员刘姐所说:“以前觉得没老师就练不成,今天才发现,我们自己也能当老师。”关于标准:黄老师曾担心《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跳不出专业感,但《一荤一素》的成功证明——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舞蹈的美不在于技术难度,而在于情感表达。关于集体:个体的局限可以通过协作弥补。这一天,没有明星队员,每个人都是主角。
尾声:草原未至,蒲扇生风。中午离开时,阳光透过舞蹈室的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一片金色。队友们摇着蒲扇说笑,扇面摇曳的影子仿佛一片麦浪。我突然明白:原计划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或许暂时搁浅,但今天我们却用另一种方式,跳出了属于自己的“家园”——那是信任、智慧与坚持共同编织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