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山城记
(2025-04-10 18:34:46)
标签:
犬山城樱花牛肉诗歌 |
分类: 走遍天下赏析 |
这座始建于1469年的平山城,拥有全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天守阁。在排队的一个半小时里,我得以细细观察这座国宝建筑的细节:三层外观下隐藏着四层内部空间与两层暗阁的复杂结构,黑漆涂装的“下见板张”外壁在阳光下泛着幽光,屋脊两端金鯱的鳞片是用厚度仅0.3毫米的金箔贴制。叶老师指着天守第三层的“武者走”长廊解释:“这种向外倾斜5度的设计,不仅能防御攀爬,还能让守城武士的箭矢射程增加20%。”穿过仅容一人通量的“针门”,攀登陡峭度达60度的木阶时,脚下的木板发出四百年前的呻吟。这些用木曾山脉特产的赤松木制成的阶梯,每块都留有当年工匠用凿子刻划的“组记号”。在二层的“盐硝藏”遗址,墙壁上依然可见火药残留的黑色痕迹——1617年“犬山城之战”时,城主石川贞清曾在此储备了三百斤火药。顶层“高栏厅”的视野令人屏息。透过“间斗栱”支撑的观景窗,木曾川如同碧玉腰带环绕城下,对岸的岐阜城隐约可见。导游指着东南方向解释:1584年小牧·长久手之战时,丰臣秀吉正是在那个方位筑起高达七丈的“一夜城”。而此刻映入眼帘的,却是铺天盖地的樱花——超过三百株江户彼岸樱在城下公园绽放,粉白的云霞中点缀着几株稀有的“郁金樱”,其淡绿色的花瓣在阳光下如同翡翠雕琢。
天守阁内最令人意外的,是二层展室悬挂的李白《早发白帝城》诗匾。这块宽约两米的桧木匾额,是1729年由儒学者荻生徂徕亲笔所书。犬山城别名“白帝城”的由来,正源于此诗与城池地理的契合——木曾川在此处的急转弯,与长江夔门的地貌确有几分神似。诗匾旁陈列着历代城主收藏的唐物:明代青花瓷的香炉、宋代建窑的天目茶碗,还有一件罕见的唐三彩镇墓兽,据说是战国时代由葡萄牙传教士带来日本。在“奥书院”展室,我们见到了镇城之宝——“犬山城图屏风”。这组六曲一双的金箔屏风绘制于1635年,不仅精确描绘了城池布局,更隐藏着军事机密:通过屏风上樱花树的分布,可以解读出地下密道的走向。现代X光检测发现,画中某棵松树的树干里竟用隐形墨标注着火药库的位置。
午后转往热田神宫时,参道两侧的楠木已长出嫩绿新叶。这座与伊势神宫、明治神宫齐名的神社,最神秘之处在于其本殿供奉的“三种神器”之一——天丛云剑(草薙剑)。神官佐藤先生带我们参观“信长屏”时透露:1560年织田信长在桶狭间之战前夜,曾在此祈愿并获赠“神剑之影”——一把仿制的青铜剑。而真正的神器是否仍存于本殿深处的“土藏”?这已成为日本考古学最大谜团之一。在宝物馆,我们见到了国宝“赤丝威大铠”。这套源义经曾穿戴过的铠甲,其甲片是用一种已灭绝的“海鼠铁”锻造,在阳光下会泛出奇异的绯红色。更令人惊叹的是陈列室的建筑本身——1935年建造时采用了“校仓造”技法,不用一根钉子,全靠木结构的精密咬合来抵御地震。2011年东海大地震时,周围现代建筑多有损毁,而这栋老建筑却完好无损。
日落时分,我们钻进了犬山城下町的“四百年街”。这条宽仅三米的石板路两侧,林立着江户时代延续至今的老铺。在“桑名屋”买的五平饼,用的是木曾川上游的赤杉木炭慢烤,涂抹的味噌酱里加入了三年陈的核桃油。叶老师推荐的“犬山可乐饼”更有讲究:内馅混入了当地特产的“十六茶”粉末,外皮则裹着用备长炭研磨的黑面包糠,咬下去会有类似威化的酥脆感。
最难忘的是“飞騨牛串烧”的体验。店主中岛先生现场演示了“松茸饲育牛”的切割——这种在出菇季节喂食松茸的牛,肌肉纤维间会形成类似霜降的菌丝纹路。当炭火炙烤的肉串配上名物“五箇山豆腐”时,豆腐中渗出的山葵汁竟与牛肉油脂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在舌尖绽放出类似松露的香气。
临别时经过木曾川堤坝,暮色中的犬山城天守阁亮起灯火。灯光透过窗棂在城墙上投下格子阴影,恍若正在上演的皮影戏。河风中飘来三味弦的乐声,那是樱花祭最后的“夜樱能乐”开场了。我们站在四百年前丰臣秀吉曾驻足的石垣上,看花瓣纷扬如雪。此刻的犬山城,既是战国武将刀光剑影的堡垒,又是文人墨客吟咏风月的诗笺,更是寻常百姓赏樱欢宴的乐园。这座穿越六个世纪的建筑,正以它斑驳的城墙诉说着一个永恒的真理:所谓历史,不过是无数个当下在时光长河中的叠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