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吕温泉汤之岛纪事
(2025-04-10 17:54:33)
标签:
烧烤下吕温泉墓碑硫磺泉 |
分类: 走遍天下赏析 |
汤之岛酒店的铁艺大门在夜色中泛着幽光。这座1931年建成的木质建筑,是昭和初期“和洋折衷”建筑的典范。大堂里那盏由德国进口的蒂芙尼玻璃吊灯,据说曾在1945年美军空袭时被拆解埋入后山,战后才重见天日。我们拖着行李箱走过吱呀作响的枫木地板,前台穿着袴服的老板娘递来的不是房卡,而是印着俳句的和纸:“山雾浸月夜,汤烟绕梦眠”。
关于晚餐的意外很快降临。酒店引以为傲的“飞驒牛怀石料理”早在半月前就已订满,只有提前三个月预约的王菲姐姐两位得以享用。小白用日语与管家交涉良久,最终对方跪坐在榻榻米上深深鞠躬:“本当に申し訳ありません(实在万分抱歉)”。后来才知,这里的厨师长坚持每天只准备二十份晚餐,所用牛肉必须是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飞驒牧场饲养、经过特定雪水灌溉的牧草喂养的但马牛。
下山的小路铺着当地特产的“下吕石”,这种含有硅酸钙的矿石会在雨天渗出温润的釉光。街边店铺门前的环形水池其实是“足汤”——温泉水的温度恒定在42.3,源自日本三大名泉之一的下吕温泉。我看见几个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正就着足汤吃“温泉馒头”,他们脚边摆着的布丁包装上印着“昭和二十三年创业”的字样。
飞驒牛肉包子的摊主是位戴老花镜的婆婆。她用的蒸笼是用海拔1500米以上的赤松木制成,据说这种木材的毛孔能吸收多余水汽。包子馅料里混着当地特产的“五平饼”碎末,形成独特的黏糯口感。但连吃七日和食的味蕾已然迟钝,我竟尝不出传说中“融化在舌尖的雪山味道”。
“山猫屋”居酒屋的灯笼在六点半已然亮起。这间大正年间改造的民宅,保留着原始的土间构造。我们脱鞋时注意到,所有榻榻米都微微向中心倾斜——这是为了便于清理酒客的呕吐物而设计的“醉汉坡度”。我的膝盖在矮桌前备受煎熬,直到发现可以将腿伸进支撑柱的间隙,这个姿势活像被封印在琥珀里的昆虫。
烤架上滋滋作响的飞驒牛横膈膜肉,每块都带着雪花状的霜降纹路。店主森田先生演示了当地特有的“盐曲渍”吃法:用下吕温泉盐和米麴发酵的酱料,能让肉质产生类似熟成三十天的效果。叶老师对烤米饼情有独钟,这种用温泉蒸汽炊蒸的饼,内部藏着会爆浆的温泉蛋黄。
王菲姐姐的短信来得突然:“归途两侧皆是墓所”。我们这才注意到,上山的小径旁林立着造型各异的卒塔婆——下吕特有的“温泉供养塔”。这些为温泉事故遇难者设立的墓碑,在月光下泛着青白色的光。叶老师紧攥着我的胳膊,她的指甲在我皮肤上留下半月形的压痕。
陈姐姐的喘息声在寂静的山路上格外清晰。每隔百米就出现的“汤治供养碑”记载着明治时期矿工的死亡名单,他们为挖掘温泉源头而罹患硅肺病。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1893年立的“汤烟供養塔”,碑文记载着七名女中在清理温泉时不慎被硫化氢气体夺去性命的故事。当我们终于看见酒店霓虹灯时,后背都已湿透。
酒店温泉“天乃汤”的泉质属于罕见的单纯硫磺泉,pH值高达9.7。更衣室里的温度计显示室温38,这是为了预防温泉晕眩特意设定的。我们按照墙上的“入汤十二则”,先用桧木勺舀水净身。当身体浸入乳白色的汤池时,皮肤立刻传来细微的刺痛感——这是高浓度硅酸在修复晒伤的角质层。露天风吕“星见之汤”的设计暗藏玄机。呈北斗七星状分布的七个浴槽,温度从38到45递增,对应人体七个脉轮。我仰头看见雾气中若隐若现的星空,忽然明白为何谷崎润一郎在此写下《阴翳礼赞》——温泉蒸腾的热气将月光折射成朦胧的光晕,仿佛时光在此凝固。
我们裹着浴衣围坐喝茶时,郭姐姐突然说起汤之岛的怪谈:307号房曾有位艺妓在此殉情,如今每逢雨夜,走廊会传来三味弦声。正当叶老师脸色发白之际,窗外真的飘来隐约乐声——后来发现只是酒店在播放助眠CD,但那个夜晚,我们都做了光怪陆离的梦。
晨光中再望温泉街,昨夜阴森的山路已成寻常观光步道。在酒店供奉的“汤神”像前,我投下五日元硬币(日语中“五円”与“ご縁”同音)。或许正如当地谚语所说:“温泉如人生,先苦后甘”。那些令人战栗的墓所、苛刻的料理规矩、甚至诡异的传说,最终都化作旅途中最难忘的印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