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锦石岩寺

丹崖翠影锦江楼,古寺高悬岁月悠。
梵呗声声传世外,香烟袅袅绕岩头。
法云开篇禅心驻,石窟遗风佛韵留。
暮鼓晨钟催客醒,千年胜境解尘愁。
锦石岩寺位于广东韶关仁化县丹霞山,锦江左岸长老峰崖壁洞窟之间,碧水萦流山麓,丹崖守护佛庵,其位置得天独厚,风光旖旎,景界超然。
据《仁化县志》记载,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法云居士见锦石岩集雄奇秀美于一身,可以养静,便聚集百余人开山建庵,因此法云居士是为锦石岩建庵之祖。
明代时,锦石岩寺规模不断扩大,僧人遍植松杉,并建构起伽蓝堂廊房和寺庵,还增塑了五百罗汉和观音像等。清初,该寺为爱国高僧澹归禅师管领,曾住众千余人,规模之大,堪与南华、云门媲美。
清乾隆及民国年间,锦石岩寺曾两次被焚,后虽相继重修,但元气大伤。清末年间,由于社会动荡,寺内尼众相继离去,寺庵因年久失修而不断倒圮。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只剩下几位比丘尼守着一间摇摇欲坠的庵堂。“文革”期间,寺内佛像尽毁,仅剩的几位比丘尼也被扫地出门,锦石岩寺仅作为一个旅游点存在。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新得到落实,锦石岩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重新对外开放。见成、昌慈等尼师重返锦石岩,建殿塑像,凿石铺路,使寺院焕然一新。2007年,开始在山下规划修筑锦石岩寺下院,2011年建成。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仇江老师主持编写的《锦石岩寺志》,对锦石岩寺的发展及下院建设有着多方面的重要贡献。
一、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 。《锦石岩寺志》以锦石岩寺存世的古摩崖碑刻为基础进行编写,这些碑刻镌刻时间自宋熙宁至清末,若不及时拓印,极易风化消失。仇江团队对碑刻的拓印工作,抢救了丹霞山的文化遗产,为后人研究锦石岩寺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使得锦石岩寺的千年历史得以系统传承。
二、提供历史依据与参考。志书详细记载了锦石岩寺的历史沿革、建筑布局、宗教活动、历代高僧事迹等内容,为寺院的发展规划提供了历史依据。例如,通过对寺院历史上不同时期建设情况的记载,可为现代寺院的修缮和扩建提供参考,使其在保持历史风貌的同时,满足现代佛教活动的需求。
三、提升寺院文化内涵。该志的编纂与出版,有助于挖掘和弘扬锦石岩寺的文化内涵,提升寺院的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它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锦石岩寺的历史文化价值,吸引了学者、游客等关注,为寺院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也为下院建设凝聚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支持。
四、促进寺院规范化管理:志书中对寺院的规章制度、宗教活动仪式等方面的记载,为现代寺院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借鉴,有助于锦石岩寺及其下院在僧团管理、宗教活动组织等方面更加有序和规范,推动寺院的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