豸角塔影立秋感怀

云岭飞凫迓立秋,
黎塘水口塔灵眸。
凭栏寄愿文峰载,
展棹杨帆粤海游。
德政钟铭光武颂,
乡民伞赠襦袴讴。
紫薇玉蕊连菊圃,
万世芳华浩气留。
襦袴讴是对地方官吏善政的称颂,源自东汉廉范任蜀郡太守时,废除禁止百姓夜间点灯做事的制度,使得百姓生活得以改善的政绩。襦袴讴的典故蕴含《易经》智慧,强调理政应以民为本。
立秋时节远望豸岭九层水口塔。 这是在荔景园临流溪河与黎塘河交汇处水口岸边所摄的,左侧那个平缓山岗还远离豸岭。顺着水口黎塘河左岸上行200米,平缓山岗移到豸岭之后,那便是当年的取景拍摄地点了。
依照老照片寻觅当年拍摄的方位,从水口塔豸岭遮掩一处平缓的山形,以及其左边以远的山形地貌,看到最左边突出的一处三角形山峰,那就是神岗三百峒的尖峰顶,依照远山形貌按图索骥,沿着黎塘河左岸行进,确定该图片当年的拍摄位置,是在黎塘河水口上溯百余米处,就在荔景园璞玉湾河岸边。从流溪河水口的古今两塔位置对比,九层塔的位置是往前移了一段距离,而清代七层水口塔是建在豸岭靠后的位置。





从化水口塔史话
从明朝至今,豸岭上三次建起水口塔。明朝泰昌年间(1620年),知县张得春在首建水口塔。当时只建到五层,还差一点点没有建完。此后,塔身逐渐颓塌。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当时坊间流言四起,说水口塔是一支长矛,有伤地方文运,信之者便群起拆毁塔身。但活生生的现实就是,水口塔拆毁之后几十年间,从化县未有人考中科举。
到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知县郭遇熙带头捐资三百两白银,发动群众捐资重建水口塔和天妃庙,翌年春破土动工。在决定建塔那—年的秋天,就有水东堡士子张德桂考中举人,于是当地民众捐资建塔更加踊跃。
水口塔与天妃庙历时三年多完工,到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秋天建成。这时,张德桂参加京城大考,高中进士。其后30年,又先后有曾风举、邓贞吉、邝罗元、黄宗器等考中举人、解元。所以水口塔名声大振,从化民众又敬称其为文峰塔。水口塔与天妃庙成为镇守河山、风调雨顺的象征,成为从化胜景之一的“豸岭塔影”。
当年从化水口塔建成后,县令郭遇熙为此有感而发,题有《豸角塔影》诗一阕:
从阳二水汇南滩,蜿蜒地势拥河干。
上有碧霄名豸岭,凌空冲汉捧日盘。
我来司牧征帆泊,濯濯山头巉石丹。
高树杪枝悬蔓草,石上水痕涌波澜。
山川佳气未凝结,水潦旱魃民脂干。
我览邑乘言此地,旧有浮屠插云端。
五层未竟毁其址,父老争言风气残。
环庭泣诉欲兴复,时绌举赢实畏难。
三载趋事百工簇,经营成之万姓欢。
七级层层如峰矗,时有舍利光团团。
倒影低垂入江里,照龙潜避下急湍。
烟霞阴雨连朝暮,百尺崔嵬透缵坑。
文笔峰尖空兀起,山城睥睨倚云看。
吁嗟从阳何日建,至今岚顶竖高冠。
山名獬豸添其角,朝天更有双凤峦。
我欲登临纵眺望,秋风飒飒曙影寒。
千山万嶂拱北极,五云多处见长安。
这幅摄于清光绪年间从化流溪河水口塔照片,其来历应与传教士有关,因为照片下边有一行手写英文“Stone Bridge and Pagode Tsung Fa city(从化石桥与塔)”。十九世纪,由英国人到从化县创办城伦教会。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改名为中华基督教会,隶属中华基督教总会广东协会第七区会,教堂设于从化街口镇西横街(今朝阳街)英国人开办的普惠医院内。
十九世纪欧洲科技技术大大超越亚洲,其中以摄影技术、器材来说,当时的照片均是欧洲的专利。就在从化基督教会筹办期间,涉洋万里前来的英国神职人员,空余时间有感于从化山水优美,民风古朴,为此摄下珍贵的镜头,同一组照片还有留长辫乡民撑竹排鱼鹰捕鱼、河边水车等场景,照片弥足珍贵。当年,七层水口塔其时已安度两百年光,此处的一座完美的石墩桥也惊艳于当代人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