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媒体,谨防变成医霉体
(2017-09-22 22:23:01)医媒体,就是医疗界的行业自媒体,这几年,医媒体蓬勃发展,为医疗界抱团取暖,争取良好的发展氛围,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医生的人身安全与维权,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以媒体的贡献,在各个方面与领域,对医改的推动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成绩斐然,有目共睹。
当然,医媒体在一些个别的事件乃至群体性事件,还是有一些观点与看法值得商榷,有一些事情,尤其是关乎年轻医生的事件,所表达的观点,不太利于医疗行业的长久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医疗行业年轻人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与人生观。个人担心,有可能变成“医霉体”,行业的霉体,从业人员的媒体。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案例阐述:
第一,关于住院医生规范培训的问题,住院医生规范培训,是医疗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必须推行的,在医疗活动专科化越来越细的情况下,年轻医生的成长很可能出现医学背景知识不足的局面,过早进入专科,临床思维将受到很大的约束。到了未来的专科医生培训,则是医生工作同质化的保证。这些从长远来讲,对于医生个人的职业前景乃至发展,具有特别的远期收益。很遗憾,在早期,我们的一些医媒体,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第二,年轻住院医生规范培训,首先是住院医生,住院医生必须住院,我们当年接受的住院医生培训,倡导的7*24小时待命,住院总医师是每周只能休息8小时,这样的培养,对于年轻医生的职业精神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是有很大益处的,长远来讲也是对生命的高度负责任,而我们的年轻医生吐槽的时候,一些医媒体用盘剥年轻医生、压迫压榨年轻医生的提法,是错误的,增加了不同层级医生的隔阂,增加了医生与医院的矛盾,也让年轻医生离病人越来越远。
第三,年轻医生,住院医生,必须写病历,必须认真写病历,写好病历是一个医生的基本素质。在一些医媒体,将年轻医生说成是病历书写工具,这是不负责任的。试想,一个医生病历都写不好,还能当好医生吗?一个医生的病历书写过程,就是一个病人临床诊疗的思维培训与积淀过程。
第四,从关心年轻人的角度而言,不是坏事,就是,过早让年轻医生进入了利益追逐道路,连篇累牍责怪住院医生的待遇问题,实际上,规培生,各个医院在待遇上还是给予了考虑的。国家的费用以及医院都是相应给予了补贴。我们一直对照当地公务员的待遇比照。还有一些没有考虑地区差异,例如深圳的住院医生规培与内地的规培,深圳的财政投入与内地的财政投入的差距,深圳房价与内地房价的差距都没有考虑。刚刚走上职业道路的规培生,更加应该考虑的是自己的未来,需要的是境界、格局、气度等三关方面的树立。作为医院,应该通盘考虑好这些因素。
第五,最近的麻醉规培医生拒绝“加班”一事,也有一些医媒体给予一些支持这个麻醉规培生。其实这是错误的。总体分析,该规培生存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手术是一个接台手术,也是预先安排好的手术,怎么能够随意说不干就不干呢?契约精神呢?要知道患者从入院到等待这台手术,经历了多少?这可能造成医疗纠纷。这是没有职业精神与契约精神的体现。
(2)关于劳动法的问题,医生这个职业,作为劳动者,应该得到劳动法的保障与保护,但是,要按照八小时工作制度严格执行,可能在世界范围内还无法做到,就连美国也无法做到。选择了做医生,就是选择了与生命打交道,生命高于一切。至于那些为了政绩、为了博眼球的“无假日医院、夜间门诊”那是不应该的。急诊必须抛开一切,生命必须得到重视。
总的来讲,作为医媒体,个人觉得,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利益,保护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提振医疗行业的信心,是第一位的。我们要让医务人员在医媒体的熏陶下,形成正确的职业人生观,把职业操守守住,将职业精神树立。尤其要知道,在现代社会的各种思潮的影响下,现代年轻人的心智与定力乃至三观都需要不断强化,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有温度、有情怀、有操守、有精神、有激情、有本事的医生。这才是医媒体的最终责任与不懈追求的目标。
否则,可能变成医霉体。
后一篇:北京归来二日(233+2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