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散七一纪念会------附三(166+24)
(2017-06-23 01:49:01)这也是附三的本届班子的最后一个七一纪念大会,明日(六月二十三日)大学将公示附属医院的新组成班子,七一后将交接。
附三,我人生中的又一个工作基地。从2010年,附二新院完成开业,又被领导们“慧眼识珠”,用几句暖心的花拨弄着满腔的热血,头脑中满是自豪与自信,孤家寡人来到了南岳。
说起来,比起堂吉诃德,还要悲惨,人家堂吉诃德,身边还有一个桑丘。
我变成了啃骨头的专业户。
南岳,有南华大学的两个医院,一个是1997年由省结核病院转换而来的附三医院;还有一个南华医院南岳分院。两个医院都同属南华系统,却在一个五万人的小镇上互相竞争,互相倾轧。最后谁也活得不好,形象比喻是两个营养不良的病汉的比武。曾经做过整合的规划,却一直无法落实。2010年我的南岳之行,就是要整合南岳南华系。
感谢两个医院的员工的信任,最为困难的整合几乎是一夜完成。
七年时间,四百多员工同心协力,按照心中的计划,一步一步走过来。
首先是整理改善住院条件,医院院区设在附三院区,病房改善非常重要,但是这些都是需要计划与规划,尤其是资金----这可是附三的最大软肋。
我们将病房进行了改造装修,两栋上世纪1953年修建的两层病房以及2003年的住院大楼改造装修,都带上了卫生间,中央空调等。
对学科进行了整合分配,主干的三级学科独立。一批年轻人得到了培养与进步的机会。
我们的对医院的设备进行了重大更新与新装。64排CT、1.5T核磁、800测试的全自动生化仪、全新的血透中心、数字化DSA等都得到落实,为医院的学科发展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提供了保证。
我们修建了大衡山地区的第一个现代化的ICU,对于提高危重病患的抢救成功率提供了有力地支持。
七年我们做了许多事,但是还留有许多的遗憾,有些遗憾是囿于政策层面以及各级领导部门的认知问题,也有一些遗憾是我们自身的能力问题与认识问题。
但是不得不承认,附三的七年,是成功的,是附三员工们的共同努力、艰苦创业的结晶。
业务量翻番,员工待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七年,我们没有虚度。七年是刻骨铭心的七年,是充满激情与豪情的七年。当我们迈过55之龄,我们已经感到此生足矣,毕竟实实在在、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履行了我们的职责。
但是,还有很多的遗憾:
教学工作只有计划,还未落实;
二甲工作开始启动,任重道远;
学科建设只有雏形,未能长大;
人才队伍犹在梦中,寥若星辰;
员工待遇仅过温饱,未及小康;
土地资源未能利用,尤为处子;
职工观念仍有桎梏,急需解放;
宏伟蓝图仅有描述,遥望神往。
会议结束,许多同事们都有些哽咽,退休的老同志拿着我的手,不愿放松。
年迈五五的我,当然也感到,七年奔波即将画上一个句号。曾经在不同时间,都期望这样一种轻松感。但是,这种场面,却让我们产生了一种眷恋与难舍。
毕竟是一个有病之躯,毕竟是一个岁届天命之人。
眷恋是一种内心的活动,离开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祝福我们的附三,在没有我们的日子,发展的更快更好
车上的里程表,记录着这些年的往返二十万公里;撕下的日历单,昭示着过去的日子二千个。
往返十万里,壮年激情,未酬之志心里犹存丝丝痛
朝暮二千个,人生初衷,并肩战友脑中还有阵阵念
后一篇:如此节日(171+2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