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圣母
心中的圣母
-----不能陪伴的母亲节献给母亲
母亲节又到了,但是,明天无法陪母亲过母亲节。因为有了满满的一天的工作安排。写下一些文字,作为自己的内心的补偿。
母亲老了,已经七十八岁了。佝偻着身子,满脸的皱纹,缓慢的碎步,叨叨嘘嘘的重复的话语,一切迹象表明,她老了。
只有在与她聊到她的绘画的时候,那一双略带浑浊的眼睛发出的光亮,可以看到她内心的那种自我永不言败的要强;而在谈及儿孙的情况时,尽管是絮絮叨叨的,但是里面的逻辑表明母亲的慈爱与情愫。
对母亲的认识与感知,随着自己年龄的推移,母亲在我的心中从一个普通的甚至有些讨厌却又离开不得女性变成心中永远难舍难弃的的圣母。
母亲出生在1939年的桂花飘香的日子,但是在那个时代,我的外婆在母亲一岁的时候,因病去世,外祖父在他五岁的时候,离家出走,变成了由继祖父抚养的一个孤儿。所受的苦难到了现在她只要谈及,还是泣不成声。
母亲在解放后,读到了初中,就参加了工作。
我是家族的长子长孙。学龄前在乡下由祖父祖母照看。对母亲的认知始于进城以后。
母亲是严厉的,我们从小被母亲灌输的就是非常正统的教育,她一直认为只有读好书,学好真正的本事,长大好为人民服务。到现在还是这个提法。所以,每天清早六点(夏季是五点半),她会一遍一遍的叫我们起床晨跑。每一次考试,都会看成绩,如果低于她的期望值,嘿嘿,就有一顿“泥鳅汆蛋”(用竹梢抽打)。到了学校开家长会,第一招招呼老师,如果我们有错误,可以任由老师打骂(这可不像现在的家长哟)。到了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所有的课外活动全部取消,只有高考是第一,课外书都不允许阅读。曾经我借阅的课外书,被她残忍的撕得粉粹。
现在回想起来,母亲的法西斯家教行为,才是我们兄妹的今日的基础。
母亲是勤劳的,在当时,我们家庭的负担不轻,祖父祖母加上我们兄妹三人,早年叔叔姑姑等都需要照顾。父母的工资加起来只有99元。为了节省,母亲学会了缝纫,一个大家庭的缝缝补补全部是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一针一线的劳顿着(以前每天晚上政治学习到九点)。到了八十年代,我们兄妹三人大学高中,家中越来越拮据。母亲为了创收,在家庭缝纫以外,偷偷地搞起了加工与副业。每天晚上,在家中做盘扣,然后再偷偷卖到常胜路的小商贩手中(她负责加工制作,我负责销售,避开父亲,因为父亲的身份还是有些不适合知道)。在走廊上,建立起了鸡舍,喂养了一些蛋鸡,为了养好鸡,产好蛋。她在市场上从剐鳝鱼的小贩那里买来鳝鱼骨头,剁碎,蒸熟,给鸡妈妈吃。所以我们家的鸡蛋不缺钙,个大、色正。也是深受小贩们的欢迎。喂鸡是个辛苦活,准备饲料,清理鸡舍,又苦又累。每天下班,母亲忙了鸡又忙着盘扣。这样下来,每个月下来家中也能够增收好几十元,相当于增加了一个人的工资。但是母亲因此的劳累,任劳任怨,为了我们成长。她没有一丝怨言。直到现在。每每想起昏暗白炽灯下她揉着双眼的疲惫的身躯,想起她在腥臭的鸡舍旁的劳作,心中对母亲充满着无限的感激。
母亲是要强上进的,尽管家庭的经济负担非常重,母亲自觉地承担这种负担,不给父亲添麻烦。但是她自己在工作中却没有丝毫懈怠与放松。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她的工作总是最优秀的,严谨的。得到过劳模称号,在单位被尊称为“蔡大姐”。她的工作态度与精神,也是我们的标杆与榜样,我们都继承了她的作风。
母亲是聪慧的,也许,用聪慧这个词来描述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似乎有点不恰当。其实,我的母亲在十九岁初中毕业,为了家庭与生计,不得不参加工作。其实母亲的天资天赋很高。在每个岗位的工作都有创造性的工作成绩。自己跟着服装书籍就能做衣服。在五十多岁时,负责单位的老干工作,带着老干在老年大学上课,居然跟着学习了绘画,专攻国画,居然被她自己认为“学有所成”,出画册(被人家策划?),搞画展。我经常告诉老人家,老有所乐即可,老有所成,太费心。她可是心中一百个不满意。其实我们在心中都非常佩服她,老妹常说,换了年代,我们的母亲说不定是一个蔡呦呦。
母亲是明理豁达的,尽管母亲要强,甚至极端,但是正统的观念一直植根在她的身上,我的工作忙,事情多,很少去看她,她从来没有过抱怨,就连今年春节大年,因为移植,初一过早缺席,母亲不仅不责怪,甚至还表示高兴,还唱起了高调,你这是做好事,为人民服务。这是一个充满了政治理想的老顽童,也正是如此,才有了她的明理豁达。
我有这样的母亲,有着许多缺陷的母亲,今天才自然成为我心中的圣母。
母亲节,缺席的陪伴,谨以此文,作为献给母亲母亲节的礼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