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SCI撤稿是制度弊端的必然所致-6(123+21)

(2017-05-13 00:13:16)

五:高校附属医院医务人员职称设置的建议

前面所述及的都是关于医务人员职称规定一些问题。客观来讲,作为一个大学的领导当然希望通过这些手段,提高临床师资队伍的“素质”。但是没有注意到专家学者内在区别。

实际上,高校的人才培养在高校的使命中就有不同的分类。

在学位中都已经有了专业型学位与研究型学位之分。而在职称评定时候却不管这些了,有些匪夷所思。也许这就是大学管理者在强调专业教育的同时,却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那么,高校附属医院的人员身份与职称架构体系应该如何建立才好呢?个人认为如下:

首先应该尊重医院的基本社会功能与属性,所以,应该将卫生技术职称体系晋升放在首位,不要以论文与科研人为设槛阻碍医务人员在自己职业范围内(卫技系列)的升迁之路。这样既可以保障医疗队伍人员的临床业务积极性与工作热情,又能保证医疗安全,同时随着医务人员的临床经验积累,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才会真正提高。教学素材才会丰富。学生喜欢在临床课堂听到的是病案案例教学,而不是基因、蛋白、DNA。

第二,在附属医院的教学功能上可以考虑设置专门的教学岗位职称  一些三基教学工作由这一批专职人员进行,由于他们的临床经验积累不够,可以成为专门的教学人员,无需晋升医疗职称。这一批专研人员如果能够合法取得执业医生资格证,可以从事相关的临床工作。但是只能根据他们的卫生技术职称规定的范围与领域依法执业。

第三,鼓励临床工作着申报教学研究职称,作为高校,这是鼓励的方向。我们不能应为他不是副教授,而不准他们晋升主任医生。但是作为主任医生,他们申报教学科研职称,必须严格按照教学科研职称的相关规定严格要求。对于获得了教学科研职称以后的双职称临床工作着,可以在医院内部的管理上给予鼓励,例如上浮工资、课时酬金的上浮等等。毕竟作为高校的附属医院,我们希望我们的医生在临床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积累,成为临床工作证据的提供者,而不是简单的使用者。

第四,未来的高校附属医院的职称可以出现交叉,例如主治医生可以到副教授,主任医师也可以是副教授;而副教授可以是主任医师,教授也可以是主任医师,在不同的系列内参照系列内的标准进行晋升。

六:结语

综上所述,改革目前高校的医务人员的职称评审规定,可以从稳定人才队伍、保护医务人员心身健康;保障医疗安全、维护患者利益;开拓临床教学资源,提高临床师资教学水平都是必要的,也是符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精神实质的。

培养专家精于技,鼓励学者勤探索,奖掖两栖人才。高校附属医院的临床与科研才会双丰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