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老板、师傅与师父
(2017-01-15 22:50:43)导师、老板、师傅与师父
到了成都,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华西医科大学,师从唐孝达教授。
入得师门,在当年,我们使用的是官方表达---导师,这是一个非常正规的、官方的称呼。起源与牛津大学的导师制目的是为了密切师生关系,对学生进行的全方位的指导,甚至生活指导。
入校以后,发现了师兄们对于导师的另外一个称呼,老板,这个称呼也是很有意思的,研究生的一切为导师所掌握,的确有点像是老板的派头。
还有一个称呼,师傅,当然这个称呼有点像工厂里面的师徒关系,在学术界有些老师有所鄙夷。曾经,我们的一个大学老师对于衡阳人的习惯尊称---师傅很是反感,在一个患者就诊时,患者称他为师傅,他立马回答---“师傅在工厂”。
其实,导师应该是“师父”。
师傅与师父是否有区别?我个人感觉,有区别,尤其是情感区别。
师傅普遍性的尊称,年长者,有技艺者,皆可称为师傅。师傅是茫茫人海中的任何一张陌生的面孔,也可以是你朝夕相对的但是没有特别的关联的人。
而师父则是与弟子存在相对应的关系,形成了一对一的稳定的特殊的关系,其实,在中国,传统的师徒关系是“师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不知道,大家看了《西游记》,主要到没有,孙悟空等称呼唐僧就是“师父”。学生在老师面前谦称“弟子”。这种关系应该是持续的贯穿一辈子的。所以,学生应该将老师作为自己的父亲一样,老师应该像父亲一样对待学生。这里面自然也就有了情感因素。师父是一种内在的植入了技艺DNA片段的无法消融的传承关系。
在我国古代,供奉的排位是“天地君亲师”,也就说明这种关系的特殊性,而背叛师门则是一个逆天大罪。这些个内容岂是“师傅”一词所能概括,而“师父”则恰如其分。
如果说导师是一种庄严的称呼,那么师父则是一种情感性的称呼。
唐教授是我的导师,更加愿意称之为师父。
唐老师,性情温和,笑眯眯的,没有大教授的架子,很是儒雅。我去向他报到,选择学位课程。清楚地记得,他看了我铅笔勾下的课目,笑眯眯地说,“你选这么多的课,每一门都要考试,你搞得过来吗?你不妨多听一些课,选课以满足基本数量即可,要知道,想把所有的课都选完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这在当时的我来说,感到耳目一新。
对于研究方向,他也是同样的尊重学生的兴趣与意向,你想搞那个方向。具体的课题他是这样跟我说的说:“你看看肾脏移植领域糖皮质激素受体这个领域有什么空间?”。
唐老师工作很忙,毕竟是华西医院的院长,那么大的医院,同时还兼着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的院长。要约他在办公室汇报,有时是很难得,于是到了后期,我们的研究进程与论文写作方面的事情,他约我在晚上或者周末到他家去。
唐老师的家住在宁村,面积很小、很局促。有时候我们晚上八点去,他才吃晚饭,经常是端着一碗面条,吃的很简单。
看到我来了,很快把拉下去,进行学业指导。真正是一对一。修改论文,多半是用铅笔,那时没有电子文档,每一次修改,需要重写一遍,所以,他很注意铅笔修改,给我们的誊抄可能减少一些负荷。如果有时间,他还要问一问我的家里的情况,在学校的生活的情况。记得有毕业那年,我带儿子去成都过暑假,在校园内他看到了小家伙,再三叮嘱,一定要带孩子去他家玩,如约而去,师母看到了小家伙,也很高兴,忙前忙后拿糖果给小孩。
这就是“师父”。
我也带研究生了,我也使用做“师父”的心态,对待我的研究生们,感觉只有这样,才对得住“导师”这个雅称的真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