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提灯的故事

标签:
转载 |
原载《红山晚报》2016年11月1日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村里家家都是点煤油灯,所用的煤油我们当地人叫火油。装火油的瓶子有的是到镇子买的,有的是自己制作的。自己制作的都是用使过的药瓶,在盖上扎个眼,用一块铁皮卷成个筒,筒里放进去一个棉花或者纸捻成的细绳,把铁筒从瓶盖的眼伸到瓶子里,油就顺着棉花绳、纸绳升上来了,点着了绳,火光就照亮了屋子。家家靠近屋门口的墙上有个洞,人们管它叫灯窝,专门放煤油灯。
我小时候,经常拎着玻璃瓶子到供销社打火油。
煤油灯只能在屋子里点,到外面见了风就会灭。后来生产队里买了一种风灯,我们叫它提灯,它和煤油灯大同小异,但它高级的地方在于有个琉璃罩子,在室外拎着走风刮不灭。
我们村只有生产队饲养员有一盏,晚上它挂在马棚里,晚上饲养员要给马添料,用它照明。1975年我高中毕业后,在农村劳动时,只用过一次,春天浇地,白天晚上几个社员轮流,有一天晚上赶上我出工,晚上浇地看不见地,跟队长说想用用饲养室的提灯,队长同意了。
我到饲养室提来提灯,拎着在地里来回走,风刮不灭,周围的东西看的清楚,心里豁亮,觉得这灯制造的真是高级,我们家的煤油灯和它一比,就小巫见大巫了。
提灯救过我们一次。1975秋天,中国和苏联的关系持续紧张,村街的墙上写着白色大字,备战备荒为人民。有一天公社通知有苏联特务侵入了我们公社,晚上大队民兵连长组织全村的基干民兵上山抓特务。民兵被分成四个组,我所在的组有公社来的一个下乡干部,还有本村的两个女民兵,三个男民兵,我们的任务是搜索村西的山下丘陵地带。我们出村前,因为天太黑,周围什么也看不见,我到生产队的饲养室把提灯拎来,很得意地向别人炫耀,那个光棍饲养员脾气很不好,除了我,他谁都不让使。那个下乡干部看见我拎着提灯,大声问,你拎这东西干什么?我慌张地说,天这么黑,没个亮怎么抓特务?他严厉地说,特务看见灯光早跑了,要摸着黑抓,你送回去!我不敢反驳,转身就往大队院外走。那个下乡干部说,别送了,不赶趟了,别的组已经出发了,咱们马上出发。
四个组的分工是一组负责搜索村北的平川地,二组负责村东甸子地,还有一组负责村南的坡地。我们这一组从村西口出村,小跑着往西山坡上跑,刚跑几步,我听到身后扑通一声,回头看,那个下乡干部摔倒了,趴在地上往起站,因为是拖拉机刚翻过的地,沟坑不平,他费了好大的劲才站起来。我们跑到村西二里地许,因为天太黑,什么也看不见,不知道到了哪里,周围一点动静没有。我们知道,这地方有一条几里长的洪水沟,沟有二三十米深,不知道是否到了这里,怕再往前走掉到沟里,下乡干部就说往右走,意思是避开洪水沟。走了一会儿,周围什么也看不见,就是有特务也抓不到。脚下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的,不断有人摔倒,有人嗑破了脸,有人摔坏了手。
有人问,到哪里了?没人回答。有人说,村子在哪个方向?也没人回答。有人说,点着提灯看看到了哪里?没人回答。下乡干部在黑暗中说,把提灯点着了吧。
我蹲在地上,大家围住我,挡着小风,我从衣裳兜子里掏出火柴,点着了提灯。站起来就着提灯光向旁边看,呀,我们就站在洪水沟的边沿,如果不点着灯,我们再向前走一两步,就全掉到几十米深的洪水沟里了。
由于提灯的高级、贵重,只有生产队买起了,谁家都没有提灯。所以,一说提灯,村民都羡慕得不行,议论起来,都说,那家伙的,拎着在街上一走,照好几丈远!
1976年村里安了电灯之后,这种提灯和煤油灯一起被村人抛弃,如今只在个别人家的仓房里偶尔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