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管双方齐下,方可降低患者的自付比例
(2016-09-07 00:03:00)二:双管齐下,降低患者的自付比例
昨日谈到岂能是一个“贵”字囊尽,其实还的考虑另外一个方面,一个物品,不能应为你的购买力问题就否认了它的客观价值。别的不说,就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就已经被严重低估。
如果是治病救人的劳动价值都无法得到认可,那么生命的价值如何判断呢?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另外一个问题,既然医疗活动的价值不能低估,那又如何降低患者的自付比例呢?当然美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模板,就是商业保险的参与,商业保险可以根据购买者的自身能力以及身体状况进行涉及购买不同的险种;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大病保险,国家已经开始在着力推行,病种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是一个积极方向;至于企业补充医保,这不一定是个强制性的规定,在这些年以来,企业的人力成本已经是居高不下,企业生存都因之受到影响。
通过这些手段,可以降低患者的自付比例。当然,医院还应该考虑控制医疗成本,医疗成本的控制,需要国家与医院同时参与。
从国家层面控制医疗成本,主要在于国外医疗技术项目的引进与消化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医疗界医疗技术主义比较盛行,医院之间的军备竞赛比较激烈,大型医疗设备、高精尖医疗设备引进与使用成为医院的面子,也成为吸引患者的利器。新新药品的研发与引进也值得考虑。
对于医疗器械与设备,国家应该在审批以前做好价格管控工作。我国的医疗装备的引进,最终交易价格相对于国际平均水平处在较高位置,如果在装备引进之前,做好国际市场价格调研,设立最高控制价格是有必要的。此外对于高新技术的引进,根据引进成本,可以设立这些项目诊疗的报销的限额不高于传统诊疗项目,或者就是全自费,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提高报销比例。这样既能保证新兴技术的适时引进,保证国内有需求有支付能力的人群及时得到先进的技术,又能保证其余老百姓尽快得到新技术的实惠。还能降低医疗成本。
对于新型治疗药物的引进应该与研发并进。这一点印度的经验值得我们效仿,国外的许多药物只要进入中国,药品公司给出的价格都是天价,实际上中国的人口基数完全可以以量换价。研发与仿制则是我们应该积极支持鼓励的。也没有必要过分拘泥于外国公司的公文形式的抗议。印度就是榜样。
对于医院而言,控制成本在与医院管理者与医生的良性互动。首先控制辅助药,这是非常必要的,这些药从多渠道管控,就会有效果。对于医疗消耗性材料的控制,也是同样的。
此外还有一个医院的运营的公共成本,各方面的各种达标评比,规范,极大增加医院运营成本,许多活动都是在政府的部门的操作下进行的,而且政出多门,成本更是翻倍。
降低患者的自付比例,一是要增加报销的渠道,二是要降低医疗成本,而降低成本不仅仅是医院的单方面的工作,还必须政府积极履行监管监控职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