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岂能是一个“贵”字囊尽

(2016-09-05 23:14:26)

岂能是一个“贵”字囊尽 

近日,在搜狐网微信,都看到了郑秉文教授的观点,第一个是中国的看病比美国贵。(社科院教授:公立医院是改革的主要对象! http://mp.weixin.qq.com/s?src=3&timestamp=1473088836&ver=1&signature=shZZzkTGLvbG57wJw4guO79JjbNQKqQg6ziTtG9Mrm5vIZ1gHcyrcrWWkfhXpEeEcw4LtKHmgM85qjN2h4NyWCG8AyxdoVsxAtgpcCQ0hoZdLbXr72Q9xA1KTQCPyLudCLhDk*1HnUCB3tt9cUORTZpzfKHqBgM1kYgdj-8T4Xs=

证据来源是这样的:郑秉文援引了两国的个人医疗卫生支出数据:2014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是5.56%来看,共计3.5万亿元,其中个人现金支付1.17万亿,占33.2%;而和美国相比,美国2014年个人健康支出总费为2.56万亿美元,但患者自费仅为3298亿美元,占比为12.9%。也就是说从支付比例上来看,中国看病比美国看病更贵。并且在后续的观点中,还将这个贵的根源归咎于医院。

看病贵在这样级别的专家重新提及,作为医务人员以及医院管理者,觉得甚是委屈。

首先,我们要看一看美国与中国的卫生总费用乃至人均卫生费用与GDP的关系比较(数据来源于权威财经网站,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根据当时计算,存在精确度差异)。

2014年中美GDP与卫生支出比较

 

GDP(单位:亿美元)

人均GDP(单位:美元)

2014医疗卫生支出占GDP比例

2014卫生总

支出(亿美元)

人均卫生支出(美元)

个人自负比

美国

174189

54579

14.70%

25600

7874

12.90%

中国

103803.8

7589

5.01%

5200

384

33.20%

美国:中国

1.68

7.19

2.93

4.92

20.51

0.39

    在这个表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中美的巨大差异,GDP总量美国是中国的1.7倍左右,但是人均GDP则是中国的7倍以上卫生支出占GDP总量是我们国家的几乎3倍,卫生总支出是我们的近五倍,人均卫生支出为我国的20倍以上,而自负率只有我们的三分之一。

表格上面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郑教授所言的自负比例很高,这是对的,而要知道,中国员工所缴的社保比例也是很高的。这样合并计算,中国的医疗卫生费用个人的负担更重。----而教授在后来的问题中认为这是中国的医院的所导致的。此言可能是角度问题所致。

根据网站的资料,郑教授认为中国的医疗费用因为自付比例高所以太贵。这个结论的逻辑性如何。我们可以抽丝剥茧,慢慢分析如下。

什么是贵?从经济学来讲,价格超过价值一定幅度以上,才能称之为贵。

医疗价格包含有医疗成本,医疗成本在我国目前几乎全部是由医院---实际上是由病人负担。目前我国的医疗成本总体而言,人力成本不算太高,整体平均水平应该在30%左右。也就是大概1万亿左右,2014年全国卫生人员总数1千万出头,也就是人均人力成本为10万元左右,扣除社保缴纳五险一金,人均实际可支配现金大概在6万元左右。

享受的医疗服务的品质问题,中国在2014年公布的人均寿命在76虽多一点,美国为78.5岁。这可以作为一比较指标。目前中国医疗的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医疗技术已经与国际同步了,从性价比来讲,中国的卫生事业取得的成绩是不容藐视的。更可况中国医学界在如此低廉的总体费用情况下,将先进的医疗技术体验交给了广大患者,实属不易,要知道,我们国家所引进的新技术,在源头上并没有得到欧美国家给予的优惠,在医疗活动的物化成本相对偏高,那么牺牲了医务人员自身的利益,才有了今天中国的医疗事业的后发优势。

医疗服务的便利性问题,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在中国所享受的医疗便利优于世界任何的国家,而这种福利确没有被专家们所看到,一个艺人可以一集电视剧以百万千万计,一个“专家”的出场可以达到几十万一场,而中国的医生在单位内的加班急诊几乎是没有真正能够体现价值的报酬,哪怕是社会不断诟病的开飞刀,也远不及那些艺人专家,而所承担的责任与压力却不知道有多大。

支付能力问题,郑教授归结看病贵是自负支付比例过高,支付比例过高,应该不能称之为看病贵,一是能否承受,二是实际医疗成本的问题,三是支付者的心态问题。

此外,我们还应该关注一下,这35000亿元的医疗支出,支出者的人员构成,医疗技术项目的构成等等进行分层分析,开能看得更清楚。

有许多是不是一个“贵”可以囊括,当然,郑教授的观点我们所能读到的也是二手观点,没有看教授的原作或者授权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