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时年味在乡下(3--谷物)
(2016-02-25 23:45:18)那么谷物类制品呢?我们的家乡不产麦子,当年是决定不会有面制品的,那是属于奢侈品。少量种植高粱,称为粟米。乡下人与外界交流不多,自己生产队的人听得懂就可以了。主要种植水稻,有粘米与糯米之分。当然,生产队集体生产主要种植粘米,满足公粮与自我生存的需要,另外会安排一点点土地种植糯米,主要是满足自己生产队的农民逢年过节的需求。
农耕文化到了水稻文化可谓到顶了。南方的农妇们为了让自己的生活丰富,想尽了法子在一粒粒大米上做文章。过年的米制品主要有米片子(我们当地叫“粑丝”)或者“淌皮”。而高粱只能按照粑丝的做法。
粑丝,制作工艺,几乎快要失传了。现在好像在宝盖民居前面还有几个老太太现场制作,卖给游客。因为乡下再过10来年,就没有农妇的概念了,要么进城了,要么打麻将去了。
粑丝是将糯米当然也有适当加少许粘米的磨成粉,磨粉的过程是石磨,或者在碓房用石碓踏出来,米粉出来以后,要用细筛过筛(筛子是多少目的,当然是也细越好),让后将过筛的米粉,用水和匀,其中放入糖精水,放在蒸笼里面蒸熟,称为粑粑,再将粑粑取出,展开成为一张大饼,在大饼上,涂上色素,再卷起来,切成薄片,晒干,就像小花片(猫耳朵)的做法相似。就是所谓的“粑丝”,城里人称为“米片子”。
“淌皮”,好像在衡阳市没有看见,我们的家乡有加工者,档次似乎比粑丝高一个档次。因为是全糯米粉加工。加糖精糯米粉水匀浆,用一个浅盆浮在沸水上面,将糯米粉水匀浆放进去,让它流淌开来,熟化(很像是现在广东肠粉的做法),然后将这薄薄的糯米粉皮皮晒干,切成适当大小,然后油炸或者炒着吃。为了增加节日喜庆气氛,做糯米粉的水匀浆时,可以放一些色素,这样一块淌皮就是红色或者绿色了。
当这些薯类或者谷物类食品的半成品加工好以后,进入了可食用加工程序。
做炒货,不再赘叙。
做油货,就是用油炸。那个年代,菜油不太多,食用油的主要产品是茶油。还有一个生产队分配的油种----棉籽油(吃了会破坏男性生精功能的,当然没有那么多的棉籽油)。一般来讲,全部棉籽油来做油炸的东西很难吃,所以,将茶油与棉籽油混合用来炸。那时候可不知道,吃棉籽油会影响生育,但是棉籽油加茶油油炸食品还是不错的。
同时的年味,孩子们关注的“饭茶”,它的含义不仅仅是自家的味道,更多的是可以用自己的东西交换别人家的东西,农耕时代的物物交换的原始交换的翻版。换到了自己中意的“饭茶”,多吃了几家的味道,都是幸福的。一个村庄的习俗是接近的,孩子们口袋里面装满的“饭茶”,几乎是同时来到了晒谷坪,进行交换。大家的幸福的阈值很低,幸福也就来的多多。不像现在的孩子,住在高楼里,吃的东西并不匮乏,更别说交换了。
童时年味的幸福,在于活动的空间的空旷,在于家人团聚的温暖,更在于物质匮乏以后的相对的满足。这种幸福隽永、绵长、值得回味而回味又是一种苦涩后的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