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时的年味在乡下
(2016-02-24 01:00:34)
标签:
美食 |
童时的乡下年味
现在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怀念当年的人与事,村庄的消失,族谱的散落等,让人感到现代化的杀伤力;而过年,现在除了春运的繁忙,让人记忆深处的家园是如此的向往,但是年到底是什么?确实各有各的回答。
童年生长在湘南的小山村,记事的年代就是文革了,但是,童年的年的记忆却是那样的镂刻在灵魂深处。
俗话说,大人盼块田,细伢子望过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过年有了一点好吃的,也许还可以捡上几粒没有炸的鞭炮,裹住了我们童年的一切过年的美好记忆,想过年,盼过年。
过年有好吃的了,过年除了正规的吃饭以外就是拿零食消遣享受。那零食在我们的当地叫做“饭茶”(这仅仅是读音,到底这两个字如何写,也许永远搞不清楚了)。
“饭茶”是装在带格的“饭茶”盒里面的,摆在桌子上,客气耶。而我们则是喜欢将各种“饭茶”装在自己的口袋里面,然后走东家串西家,流着鼻涕就着咽下“饭茶”。关键的使这种流动,实际上是小朋友之家可以互相交换零食,也就多了一些口味的体验与享受了。
这些零食有哪些?
在乡下,过年的零食全部是农家自产自制自品尝。一个壮劳动力工作一天记十个工分,才只有2毛钱,哪有钱买零食。而那时候,农家妇女传承祖宗记忆,那个不是持家好手。
农家的零食实际上就是两大类:炒货与油货。
炒货主要有炒豆子、那时候没有花生,再就是抄农家自制的一些谷物制品或者红薯制品,没有面粉制品。
做炒货,都是一个大铁锅,用炒砂与被炒食物一起炒。这样可以保证受热均匀,降低极端温度,否则被炒食物还没有炒好就变成了黑炭了。
炒砂可是家里面的宝贝之物,一般这些炒砂是每年用了以后会保留下来,据说,炒砂第一次使用,还要用桐油先炒砂熟砂子先把砂子在炒锅中炒热,然后加一点桐油下锅,反复炒砂子,直到没有异味。这个炒砂就算炒熟了,以后就可以用来做炒货了。这种砂子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太小了,如细砂,极可能会残留在食物中,那吃下去,不就是满口黄沙咯牙;炒砂太大了,岂不会将被炒之物撞得稀巴烂,还会出现传热不均匀的问题。当然这些物理原理我们的老祖宗不一定说得这么清楚。所以炒砂一般是黄豆大小正好。
炒豆子,是农家最常见的炒货,乡下的孩子们口袋里面装的最多的是炒豆子。
炒蚕豆,最多,蚕豆在豆类作物,产量比较高,农家有富余。是孩子们在没有选择情况下的实物,一般没有把发进入流通交换环节,当别的孩子们高高兴兴交流零食的时候,口袋里面装满了蚕豆的孩子自有悄悄地躲在一边,眼馋地望着其他孩子。
炒豌豆,我们这里叫做炒雪豆,档次比蚕豆高一些。
炒黄豆,这是最高境界的炒豆子了,黄豆炒熟了很香好吃,不像蚕豆、豌豆那么硬邦邦的,牙齿都崩掉。
当然炒豆子,也还是有水平高低。有些家庭,也可以将蚕豆炒的酥松,表皮炸开甚至蚕豆本身也炸开了,这样的炒得酥松的蚕豆具有一定的流通价值,甚至可以交换到炒黄豆。
炒货的味道由水平决定,也决定了它在孩童们之间的市场价值。据爷爷告诉我,炒得酥松与否,与使用调味剂的火候有关。
炒豆子的调味剂实际上在乡下,只有两种,一种是咸味,用那粗大无比的海盐(那时候全部是吃海盐),融化成水;第二种甜味,是糖精溶在水中。在一定的时候,把这盐水或者糖精水喷向豆子们,随着“扑哧”一声,一股雾气从炒锅里面升起,有些被炒得豆子们由于热胀冷缩的原理,也就自然炸开了---所谓的膨化就是这个道理。
过年的时候,乡下的孩子,自己过年,交流与交换是一种乐趣,有着他们自己制定的交换规则。这种年味,现在从哪里去找?(今日到此·,明天接着写,晚安,客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