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层次医生工作生存状况--医改必须接地气--6
(2015-10-17 00:03:51)
标签:
军事 |
各层级医院医生工作生存状况
医改必须考虑医生这个职业人群的生活工作状况。这当今的中国,医生作为一个苦逼的职业,在前面的文章有所描述。但是,每一个层面具体的工作与生存状况大相径庭。每个人的苦逼不是克隆或者镜像的。在不同的层级的城市也是有所不同的。
目前我国的医疗资源大城市极为丰富,无论是智力资源、人力资源、仪器设备等等。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悬殊,所以患者在选择就诊地点自然偏向了大城市的医院,一是大城市医院人满为患,医务人员超负荷运转。而目前大城市医院的医务人员不仅仅是在医疗任务上超负荷,还有教学科研任务。可以坦率将,大城市大医院的医务人员的生存问题倒不是很大,最关键的是工作压力与竞争压力。临床技术更新很快,需要不断的学习。可以说大医院的医生是没有周末的。周末不是工作,就是在会诊,在就是在多如牛毛的学术会议上。所以,我们几乎可以看到,英年早逝的医生大多数是大医院的医生。在学术已经充满江湖的氛围的情况下,大医生们唯恐被江湖遗忘,而大牛医生们还在创立者不同的门派,,大医生们必须搞平衡,走钢丝,有朝一日自己也要创立新的门派。而这一切都是在学术的帽子下面玩这演绎。这既有医生们自作自受的原因,也有学术界本身的浮躁与学术团体官方化或者半官方化带来的政绩要求。大医生里面流行一句话,周末在家陪老婆孩子的医生,不是成功的医生。就像是日本曾经的说法“晚上九点以前回家的男人不是成功的男人”。实际上这是一种看似与医改无关的医生劳作状况,但是,要知道,医生这种无奈,摧残着医生的心身。医生的健康与医改的惠民目的息息相关。医改是政府行为,现在的学术活动背后并非没有官方的推手。
在中小城市---地级市(所谓的二线、三线、四线)城市的医院的医生们,可能更为焦虑,他们既要为医疗与学术所操心,更要为生存所捆扰。工作量并不轻,但是收入不高,而且在这一类的城市,医疗纠纷相对更多(大家实际上都不愿意说,医疗纠纷的患方绝大多数是生活相对贫苦的阶层人士)。而地级市的医院由于地方经济的限制,设备条件、人力资源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物化的诊疗技术水平肯定落后于大城市,反而信息技术的超速发展,造成了信息超前而技术落后,这样的局面下,医疗的风险更加突出,医患矛盾更为激烈。医生所受的职业煎熬远远超过他们的职业荣誉感,难以培养职业精神,职业操守难于固守,甚至失去职业自信。
最为基层的医生们,社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医生们,从工作压力上来讲,倒不是很大,农村的空心化,乡村医生的工作量不多,所以他们的工作内容也开始有所改变,从事的是健康管理与慢病管理为主,但是人口不多。最为关键的是,这一批人的劳动收入很低。笔者曾经参与过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的调研,他们的年均收入几乎没有超过三万的,这样的收入无法让他们坚守。目前,笔者所在的地区,乡村医生在五年以内将会有一半以上的短缺,而且目前还在不断的继续流失,而新生代基层医生难以迅速补充,尽管国家目前在作“乡村医生”大专班订单式培养,但是前景未必想政府想象的那样乐观。城乡生活的巨大差距,学生们难于回乡;没有一份足以养家糊口的稳定收入,没有人能够坚守这个职业;目前的就读的乡村医生大专班的学生们的来源,几乎没有真正的来自原生态农村,许多是乡下户口城里长大的城市边缘人,他们能否坚定回到乡下,去从事一个无法养活全家甚至自己都养不活的崇高职业,这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医改不从医生们的工作与生活现状来考虑,也就是违背了以人为本-----以医生为本的前提。难免不会失败。
前一篇:血管上的探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