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退休就敢直言

标签:
财经 |
卫生部门官员有个特点,一退休,就讲真话,在台上,他们手中有权的时候,没有这些语言,退休以后,他们的语言对与医院的实际情况做出了切实的说明,医院的现状包括创收或者叫做逐利问题,包括药品价格问题,作为医务人员,不得不感谢这些官员的仗义执言----尽管来得晚,但是还是发声了。
这是官员的官德问题,还是国家的体制问题,不得而知。不过毕竟,我们觉得这些官员还是值得敬佩的。去年年底,我们的老部长高强同志,有重要的吐槽发表。不知道是网站的友谊表达,还是恶搞,把我们的老部长的形象搞得有点那个
。文中红色是笔者的乱批。老部长不容易,向老人家致敬,他是在中国2003年非典的时候到了卫生部做副部长,党组书记,因为当时的部长是副总理吴仪兼任的,高强实际上是主持日常工作的。
原卫生部长高强曝医药黑幕,受害的何止是医护!
本届“健康论坛”的主题是“医药健康产业融合与新生”,高强理解,所谓融合与新生,就是力求将健康领域中有关的部门、行业、人群、利益、矛盾、观点等等融合在一起,把各种不同的利益诉求融合在一起,难度确实很大。
点击标题下小字“三甲传真”可快速关注
点击大标题下“三甲传真”可快速关注
吐槽医疗投入:
国家投那么多钱,怎么老百姓就没感觉
不久前媒体发表一个医改蓝皮书叫《中国医药体制改革报告》,它指出,2009年—2013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累计是30682亿 ,2014年财政预算安排的卫生支出10071亿。2003年我刚到卫生部的时候,全国的财政卫生经费只有778亿,11年增长到10000多亿。(在这里面,支出是增加了,但是物价系数是否考虑了)
但是给人感觉是,政府的投入并没有有效的减轻居民个人的负担。政府的投入钱哪儿去了?
问题在于政府的投入中,很少用于改革公立医院不合理的创收机制。近几年虽然有的医院改革以药补医的机制,医院收入减少了,但这部分需要弥补的,政府也没有相应的增加补助,而是通过调整医药服务收费标准增加收入而弥补,这种机制怎么能够有效的减轻群众的医药费用负担呢?(这句话又有些不合实际了,自从2002年以来,从未调整过医疗收费标准)
可以想像,在公立医院仍然实行自收自支的创收机制的情况下,如果政府拨款只用于改善医院的基础设施条件和购买大型设备,其结果只能是进一步增强医院的创收能力和水平,很可能进一步加重群众的医药费用负担。(这句话让笔者感到困惑,这么多年,哪个医院不是负债累累,医院的建设国家何曾有过投资?)
真的是个困惑。这些钱到那里去哪?
吐槽医院创收:
只给你买设备,不给你发工资
对于医务人员和群众的利益融合我们讲了多少年,一直强调公立医院要保持公益性,不要和群众争利,但是收效甚微,关键就在于我们的医院到现在还是一种功利创收的机制。政府对医务人员的工资基本上是一分钱没有的。(这是一句大实话,就连退休人员的工资都没有补足)
我们有些部门坚持的原则是办事不养人,我可以给钱买设备、建房子,(钱到哪里去了?是不是这些钱都到了卫生部的直属单位去了呢?)但是我们不能保证你工资,你去服务创收发工资,这种机制是把我们的医务人员推到了群众利益的对立面,这是导致医患冲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既伤害了群众利益,也伤害了我们医务人员尊严和白衣战士的形象。(大实话)
吐槽慢病防控:
病人越来越多,只会等病人上门
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肾病、肝病等严重疾病仍然在威胁着人民的健康。2006年我在卫生部有一个调查,当年全国到各类医疗机构去就诊的人数是28亿人次,去年超过了60亿人次,(这里面是老百姓的就医增加的表面现象,实际上是老百姓的看病需求转化为需要了---医保农合的全面覆盖有关系)这说明我们一些严重疾病的控制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过去叫“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说明预防疾病控制的重要性,但是真正把这个正确的健康理念落实到工作中还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做。
我们现在卫生控制体系预防控制和疾病治疗是分离的,我们的疾病控制人员大多是应付传染病的传播,而对慢性病、常见病的传播没有太多有效的手段。我们的医生大多数是坐诊看病,等病人上门,(医生在医院内部的医疗工作都没有时间完成得了,那还有时间下社区?医务人员的数量不足,但是国家投入不足,没有办法及时补充人力资源,并且还有一个原因,这些年来,医疗环境的恶化,医疗行业的新生劳动力流失改行太多,人力资源的来源也出现了不足)很少深入到社区、家庭去调查、了解疾病的流行趋势。这方面我们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吐槽医保报销:
越是进口的疗效好药越不报销
我们的医保机构对于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督非常薄弱,还对居民的健康权益却设置了种种的限制。比方说我们都是参加医保的,大家在看病报销医药费的时候都有一个目录,这个目录内的是可以报销一部分的,但是还有相当多的药品和服务是在目录外的,是全部不报销的。越是贵重的药、越是进口的药物、越是一些疗效好的药,都不报销。
现在问题在于,我们的医保部门只监管报销的费用,对群众自费的费用没有人管。如果我们的公立医院为了创收,就引导老百姓多服用自费的药品和服务,群众的负担怎么会减轻呢?
我不赞成我们的费用报销体系是采取一部分报销、一部分不报销的双轨制,凡是与治病救人有关的费用和服务都应该纳入到报销的范围。(现在的国家统计数据表明,医保资金的缺口达到了10万亿元,如何报销呀?)
吐槽药物审批:
几个人关着门批药,能不腐败嘛
我们全国也就七八千种药,但是批出来的药号大概有19万个左右,一个品种的药有几十个号,而且批出的价格不一样,同样的药品相差十几倍,这就导致了同药多名、同药多价,难免不产生腐败。(老话题,缺少新意,没有解决的革命性的建议)
监管药价审批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出在审批制度本身,而是出在审批环节的不公开、不透明,只有少数人秘密审批,这不是制度问题,这是操作的问题。
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药品基本都是政府监管,没有放开。前几天一个法国朋友来跟我介绍,他们法国的全部药品都是政府监管,政府核定,但不是一个部门,有卫生、财政部、经济部、保障部,几个部门联合组织一个药价委员会,联合审批、定期公布,这能出什么腐败问题?
吐槽健康产业:
健康产业盖房子,不是做房地产
健康产业领域广泛,既包括社会办医,也包括养生、养老、健身、文化娱乐等领域,应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的健康需求,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并逐步实施,切忌一哄而起,构成浪费。不能是社会自发的谁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应该由当地政府按照区域卫生规划或者依据健康规划有效的、有步骤的去实施发展问题。
现在各地发展健康产业有一个很明显的动向,就是房地产企业的积极性非常高,我们千万不要把我们健康的一些设施变成房地产的问题。
医疗服务的保障是质量,而质量的保证是人才。可以投资盖很多医院、建很多病房,问题是我们的人才从哪里来。有人说可以从公立医院去招聘人才,这个话不错,问题在于,如果我们从全国的角度整体考虑,利用社会资本短期内可以盖很多大型的医院或者医疗城,但是培养不出相应的合格的优质的医疗人才,包括我们现在的一些公立医院,靠贷款盲目的扩建、改建也出现了一些优质人才不足的问题,这种情况引起我们高度的警惕。(这是真知灼见,健康产业实际上是一个并不科学的命题,产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如果健康产业化,还有多少资金去折腾,老百姓目前看病的钱都是捉襟见肘,投入到了那些讲故事的健康产业中去,变成了养老地产,变成了莫名其妙的健康产品等等,一旦疾病真正来了,怎么办?)
来源:人民网
原标题:原卫生部部长吐槽药物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