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排行榜”可能带来的负效应----读后感
(2015-06-01 12:36:20)
标签:
杂谈 |
“医院排行榜”可能带来的负效应(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edc500102vr7j.html?tj=1)
这是一篇敢于叫板的文章,佩服作者的勇气。
说句实在话,现在的医院排行榜,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作为一个资深医生,我们也深知医疗资源也存在一个赢者通吃,强者通吃的现象。
医院排行榜,把老百姓的就医需求引导打了一个极端的途径。实际上,在中国大多数的患者应该在目前行政架构的地级市完成就诊。同时也不能否认,在当前我国的地级市的三级甲等医院,基本上能够完成绝大多数病种的诊疗。这应该是不可否认的。
目前的学术强势的老牌院校的附属医院,拥有大量的行政资源,在许多的仪器设备的配置上就可以得到证实,从卫生部到卫计委,对于“一类医疗仪器设备”的资源合理配置规定,控制国家大多数医院的这类仪器装备,当然这些院校的水平与条件远远超过了普通的医院。
说句老实话,在当前,拼装备的情况下,带来的教学与科研乃至临床的诊疗手段自然胜出一筹。但是,想想在20年前,老一辈的医学专家,他们与基层医生的水平比较,是有着让人信服的水平。外科医生大家拿着一样的剪刀、镊子、止血钳为患者手术。而基层医院的医生可能就没有这个水平。现在大医院的医生就不一样了,他们所装备的是基层医院的医生一辈子也不敢想的行头。
就外科手术方式而言,现在的学术活动会议,几乎是那些大拿们带着达芬奇的视频,展示自己的卓越技艺,基层医生就像崇拜明星一样,看着这些视频。但是仔细想一下,这种手术使用前堆积起来的。一个达芬奇的手术,至少要增加一万元以上的消耗材料。如何在基层普及?如果大家都去达芬奇,谁来买单?
装备与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成就,可以展示,但是没必要恣意的宣扬。现在的医院排行榜,由北大版、复旦版等组成,在中小城市,这是对普通市民的一种心理侵扰。就像是天天喝着稀粥,看着别人大鱼大肉的感觉。
前一篇:高飞与高铁
后一篇:五月的愧疚(106+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