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奈

(2015-05-02 23:34:05)
标签:

股票

 无奈

----郑大一院与南华附二的长大

郑大一院用了只有不到七年的时间,资产与业务量达到了原来规模的十倍,远超国家GDP的发展。一举成为中国最大医院。也成为了媒体、乃至政府(河南当地政府除外)主要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专家以及砖家热情批判攻击的对象。

作为业内人士,公利医院大医院的长大,是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需要的历史必然,也有着其无奈。

20余年来,中国的医院院长尤其是三级医院的院长,无一不在思考,医院如何发展,医院如何长大。事实证明,没有发展与长大的医院,活得艰难,说得不好听的话,这20多年,听话的医院没有活的不听话的医院好,长大的医院比没有长大的医院过得好,更加确切的说,长大的医院的社会贡献远远超过了没有长大的医院。能够让医院长大的院长是有着责任心与使命感的院长。在目前的情况来看,医院长大只要能够挺过资金的瓶颈,不出现资金断链,那么

医院为什么会长大?这里面有着复杂的多层次的原因,让我来给大家剥一剥洋葱吧。

首先,院长应该检讨,如果院长不想把医院做大,想把医院长大的钱全部用来发奖金,给员工搞福利,获取员工的高票赞赏,是一件名利双收的事情。说句实在话,这20余年来,绝大多数医院发展的资金的大部分是来源于医院自筹,上面要一点、自己省一点、银行贷一点、上游链上压一点、建设老板那里拖一点、必要的时候甚至还要找员工借一点,构成了医院长大的资金源头。几乎没有一个院长从国家那里拿到了全额的建设资金。作为高等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承担着医疗与医学人才的培养任务,按照道理,国家应该给予双倍的投入,但是,许多高校附属医院尤其是非省城医院,几乎是变成了民间格格,没有皇阿玛呵护,地方政府不打压已经是够幸运的了。

写到此,我不由得想介绍我所主持的医院的长大的艰苦艰辛历程。

鄙人所在的医院,是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之间的一所公立医院,1972年成为高校附属医院,为我省我国培养了许多高级人才,业界常有“衡医现象”即是我院的杰作。1994年成为湖南省首批三甲医院。但是到了20001023日,我接手这个医院的院长,这所办了50年的公立高校附属医院医院还只有13亩地,号称500床位,678个员工。原本引以为傲的,近水楼台选拔留校的777879级的优秀师兄师姐流失殆尽。当时留下的员工自嘲戏称“有本事的有门路的都走了,只剩下我们这些憨货(衡阳1990后流行新锐方言,西游记里面写的是夯货)”。年门诊患者7万人次,住院病人7千人次,日均住院病人不到300人,国家每年财政拨款400万元,医院业务收入3650万元,总资产6800万元,净资产5800万元。医院每年的人员支出1200万元,如果没有国家的400万元,自己只能有800万元人员支出。一个季度的奖金只有600元左右。用负能量的标准评价,社会上玩麻将已经是5元一个筹码,我们员工还停留在1元一个筹码,别人抽烟已经抽到了十元一包的精白沙,我们的员工抽的是3元一包的长沙(现在这个品牌已经属于罕见的了)。上班医生在值班室玩牌,吃早餐等等。因为大家对于医院已经没有指望了。这里面除了管理以外,更多的是医院太小,专业发展不起来,医生缺乏职业前景,没有心理愿景。

我们从抓管理入手,同时紧锣密鼓寻找出路。在新城区征地,准备医院的扩建。

当时广大员工一致同意,当我们把土地征收到手以后,许多员工突然发现,国家不会给医院建设资金,他们问我,建医院需要多少钱,我告诉他们大概需要5亿元真金白银。对于这个数字,部分人傻了眼,打起了退堂鼓。我知道,大家开始盘算,如果5个亿能够变成奖金,每个人可以分到70多万元,还有人建议,将到手的土地变卖,还可以每人分到几万元。从数额上计算,这是一个让人心动的巨额资金。我们首先在班子统一意见,开发区是我们的未来,没有开发区的新院建设,人才流失殆尽,即使分到了这笔钱,还会坐吃山空。另外要告诉员工,如果不建设,自己没有前途,没有未来,并且这种建设的钱不是现在的现金,而是在医院运营中的资金流,不是可以真正变成个人福利的。也还举了当年衡阳一个优秀的企业因为不发展,全福利,最终破产的教训。终于,新院建设得到了职代会的通过。

在新院建设的过程与规模上,又开始了博弈,说句实在话,当时是希望把医院做的大一点,在我的心中,希望做到2000床位,地下室争取建设两层,一层作为设备层,一层作为停车层,这下支持票一路下跌,曾经有一位科主任,脖子上青筋怒张,大声质问:“你要在那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建医院,我本来就不同意,现在还要建那么大,你到底想拿多少回扣?”,说句老实话,我当时非常愤怒,眼泪水都要流了下来。于是做了妥协,形成了现在的规模,而大家现在都感觉到了,新院建设的太小了,太保守了,停车位太少了,不够用了。

我们开始了节衣缩食的医院扩张之路。

完全新建12万多平方米,1500床位,100多亩地,总体建设投入(含建筑物附着设备以及相关的医疗装备、土地款项、教学建筑)5亿元左右(这已经是超低造假),被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省财政代表国家支持投入了50万元,占总投资量的1/1000/500学生的教学建筑,大学投入只有100万元,平均每个教学席位投入2000元,按照使用年限30年折旧(国家规定折旧时间,不是豆腐渣工程只能用30年),每席位每年只有66.666元,如果按照建筑设计年限60年计算,则只有33.3333元了(除不断,理还乱呀)。
   
   现在的医院,总资产已经达到了13亿元,住院病人在1500以上,病床一直是紧缺资源,开放病区达到了40个病区,每年住院患者在5万人次以上。学科细化,医生们终于有了自己的专业与专长,能够更好的为社会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那么,面对这样的局面,院长们为什么还要把医院做大呢?岂不是费力不讨好?但是历史的经验告诉了我们,组织决策层必须要抓住组织发展的机遇,果断决定,不可懈怠,这才是现实的使命感的体现。也许你在眼前给了员工许多,但是,远攻与组织的未来被透资了,为来他们会骂你一辈子的,如果你的决策是正确的,他可能骂你一阵子,但是,当享受到了决策的成果,他们会从心底认可你。

现在,我们的员工最大达爱好,是在医院的庭院中,信手拍几张,发到微信。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那么,我也就有了满足感与成就感了。

在当时那种国家没有投入,扩建的医院几乎都是自己节衣缩食换来的,而当时国家的政策也是不准医院发展的,理由是资源合理配置,避免恶性竞争。非常奇怪的就是,大家都说医疗是公益,恶性竞争是一个商业行为,两者也被官员们拉到了一起,其实嘛,下面的说法道破了真相:

我的一个学生的夫人在郑大一院,他告诉我,郑大一院的院长是将医院做企业在做。哈哈哈,我也说过,是院长,像经理。

异曲同工,区区小院不敢与郑大一院相比较,但是,有着几乎相同相似的历史背景,这种长大只有用一个词形容---无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罪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