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与乡愁
(2015-03-22 20:51:04)
标签:
房产 |
多年来的习惯,每年都要带着研究生们踏春,今年早就约好了,安排在今天,也许上天照顾,今天清早起来,感觉好像不错。
今年的踏春,安排了去江口鸟岛,这是我们还没有安排的活动场所。之所以是这里,当然这里也是我的老家地域。从小生长在这块土地,记得住这里的山水、草木、屋场与泥土的芬芳。
随着年代的推移,踏青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今年已经达到了40人了。
经过冠市镇,在小李子安排好中餐,前往江口鸟岛。
鸟岛是耒水流经江口镇的一个河段,有三个江心洲组成的一个湿地,每年有许多的候鸟在此栖息。最多时达到十万只。号称面积最小、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鸟类栖息地。说实在话,观鸟应该是在日落鸟归林,日出鸟出巢。但是,鸟岛还有一个最舒心的原因实际上是岛上的空气特别好,岛上林荫蔽日,修竹翠茂,古木挺秀。仅仅只有780余米的陈家洲,却排列有了古落叶乔木区、楠竹区、古樟树区、柿竹区等几个生态植被区。岛上鸟语不绝于耳,四季野花不断。进入岛上,可以将大脑的一切放空,进入一种纯粹的麻醉状态。不思万事。只是贪婪的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其中夹杂的生生气息的植物香味。所以,我几乎是每年要到岛上游玩。上岛一次,延寿三年。
孩儿们到了岛上,有人惊叹,我们在城里,呼吸的是尾气,这才叫空气。
开放的只有陈家洲,陈家洲上也只有一个建筑物就是公共厕所。其余的是一条简单的游路。成立自然保护区大概有了三十年,只有这一点建设,我觉得这就是最大的功绩,如果岛上建设了宾馆、餐厅,鸟儿们早就搬家了。
上岛无需叹鸟稀,吸得清爽梦旖旎。
漫步岛上,岸边的村落依稀,曾经的青砖大瓦屋已经多是败墙秃垣,稀稀拉拉的几栋红砖房错落无致建设在田野上。难闻咯咯鸡鸣,更无汪汪犬吠。最为难得的是在河岸边,还有一两块土地上的油菜花儿黄灿灿的。
上得岸来,行驶在江口镇的街上,两岸的房屋比起当年多了一些瓷砖的装饰,但是人气却怎么也比不上当年繁华无比的小江口了。
中午,孩儿们在小李子用餐,我竭尽全力,搜刮了童年最稀罕的红豆腐、火爆大肠、清乐(红薯淀粉羹汤)、红烧排骨、酸辣炒鸡、山塘草鱼、黄牛肉、腊八豆炒甜菜等,孩儿们惊呼好吃。告诉孩儿们,因为我们老家没有农业的产业化,没有成规模的养殖业,所以,才有这些好吃的肉鱼鸡蛋,否则??。相当还是淳朴依然,四桌酒席,36人,才只有1300元。大家都说便宜实惠好吃。
也许,小李子老板的诚实憨厚,才是我对故乡的乡愁的寄托之所在??
午餐完毕,大家回衡阳,路上,有些困倦,毕竟感冒尚未康复。坐在车上,一半是醒一半梦。
当城市化的进程推进,农村村落的消失,最让人痛心的一个个大青砖屋场的颓败、倒塌。当祖居乡下的后生们迈开这忧郁而又坚定的步伐走进城市,村落逐渐在变小、农村留下的是老弱病残幼,再到现在,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上升,逐渐只剩下老弱病残了。土地荒芜,炊烟稀疏。当我们发现,老家的概念只是在山坡上面祖父祖母的土堆,才觉得似乎在乡下意境没有了根。
青山还在,因为农村里面人少,燃料也开始用煤或者煤气了,山上的植被得到了保护,绿水依稀,但是有些河道沟渠失修,流水没有当年的清澈,但是还算过得去。最为痛心的就是每一个村庄没有了中心的场地,没有大家当年在一起喝稀饭、聊天的地方了。也没有声望卓著的乡党主持家族祠堂的大事了。家乡的人脉、文化环境已经彻底变化了。
曾经说过,看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实际上,当失去了根以后,谁还知道乡愁为何物?有乡愁是一种凄美,不知道乡愁,是一种痛苦的麻木。
村落渐缩减,乡镇愈凋零。
青山虽犹在,绿水黯然流。
鸡犬声声陌,乡邻无新颜。
宗祠香烟稀,何处寄乡愁。
我们有着当年乡村生长的记忆,也许还有着一支根脉连接着故乡,我的孩子们呢?
前一篇:伤风记续致谢(53+15)
后一篇:摆姿势,定位置(5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