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可以任性,医生必须理性---8
(2015-01-22 23:23:14)上面谈了这么一些关于互联网大佬们与医疗的事情,估计也是外行话多,但是关于临床医疗是内行,关于医院管理也是内行哟。在互联网里面把马老师作为代表,一是因为马老师得罪了医生,小肚鸡肠,替大家出口气;二是因为马老师在这里面他对于医疗是一种侵入,而其他的合作的因素更加多一些,尤其是腾讯;第三,也要感谢马老师,他将会让医生们更加智慧,互联网思维将会移植这个行业中的每一个人的大脑。
这里我还想谈谈对几个相对专门的词语的个人理解:
一是关于互联网与网络思维:互联网思维的形成也与互联网相关公司的推行与暗示有关。网络给社会带来的便利无需多加褒扬,网络也给社会带来了轻薄、浮躁、健忘、盲目、狂热、依赖等负面的影响。
互联网思维标明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是在互联网时代,有许多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得到便利的解决,是一种途径或者方法,但是人本身的思维活动应该是如何更好利用互联网。但是经常被误解为互联网万能。所以互联网人也经常自己变得我是蝴蝶,蝴蝶非我。记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经常有单位包括网络公司自己把大把的数据线、网络线埋到了墙壁中,最后根本没有用上。
记得在上世纪文革以后,最早引进的美国科幻大片是“未来世界”,这个电影最后表明的是人类通过研发机器人最后被机器人主宰了人类。不知道,这是否是一种暗示,或者变成一个魔咒。
二是关于产业化的问题,人类社会进入了商品经济年代,产业化是一个潮流与趋势,而产业化的内涵是什么?
产业是指的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的集合,而产业化则是指某种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从产业化的定义来看,应该是以实现效益为目的,那么,社会效益应该是将对于人类社会自身的公益为第一的,似乎不符合这个产业化的定义,所以这个效益应该是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的。
这就引申到了第三个专门的词语健康产业,什么是健康产业?根据资料,目前我国健康产业相对权威的范围定义是“中国健康产业目前由六大基本产业群体构成:第一,以医疗服务,药品、器械以及其他耗材产销、应用为主体的医疗产业。第二,以健康理疗、康复调理、生殖护理、美容化妆为主体的非(跨)医疗产业。第三,以保健食品、功能性饮品、健康用品产销为主体的传统保健品产业。第四,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顾问、体育休闲、中介服务、保障促进和养生文化机构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产业。第五,以消杀产品、环保防疫、健康家居、有机农业为主体的新型健康产业。第六,以医药健康产品终端化为核心驱动而崛起的中转流通、专业物流配送为主体的新型健康产业。”
这又牵涉到了第四个专门词语“医疗卫生事业”,什么是事业?定义是这样的“指人们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2、事业可以是特指没有生产收入,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文化、教育、卫生等单位”。
如果,我们将疾病的诊疗作为医疗卫生事业,那么将不属于产业范围,产业化就是一个悖论。如果将其作为产业,马云们的投资就没有错。纵观当今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都没有把疾病的诊疗视为产业,从老牌帝国主义的英国,到我们的又大又穷的邻国印度,都是实行的全民免费医疗。
如果将医疗活动定位在产业,否则岂不是生病的人越多越好?我们国家一直将病有所医作为追求公民幸福指数的一个目标值,那么毫无疑问,医疗活动应该归属于事业,不能完全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所以国家也一直倡导建设非营利性医院。
所以我个人觉得应该将医疗诊疗活动从健康产业中划出来。也就不存在产业化的问题了。当然对于特殊人群的高端医疗活动,作为一个产业也是无可厚非的。
所以,在这里,我最后想了一个问题,就是在成功人士辈出、互联网的轻飘以后,整个社会的思维秩序有些紊乱,甚至烂尾新闻都是层出不断,针对这个话题,想谈一谈如何建立社会思维秩序,明天接着写最后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