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附属医院医务人员职称晋升改革的必要性分析--2
(2014-12-08 23:54:05)二:厘清专家与学者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在目前的高校附属医院,由于隶属于高校的原因,在很大的程度上,对于附属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底是做什么的没有搞清楚由于管理者的高度角度,更加喜欢用高校教师或者是习惯用高校教师的单一身份要求医院工作人员。
于是,对医院的人员的要求,临床技能与技术被认为是单纯的技术性的东西,够不上高大上,唯有科研与课题才是正果。
实际上,这里面犯了一个职业界限不清的错误。
晚清著名的洋务派薛福成在《应诏陈言疏》:“中国则不然,凡百工技艺,视为鄙事,聪明之士不肯留意於其间,此所以少专家也”,也可能就是现在中国某些大学对于附属医院的一个写照。
那么,我们首先搞清楚,医生是干什么的?工作特点是什么?
医生是治病救人的,特点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行业。而工作的目的和性质与科学研究有本质的不同。医生的工作在面对患者时候,必须采用的是成熟的有着明确运用指征的诊疗方法施加于患者,所以医生的工作不是探索性工作,而是在实践中解决特殊的问题,将公认的措施合理的运用、正确的运用。而每一个患者的个体特性不一样,所以,医生的临床工作的特殊性也是由此可见的。
医生在实践中是以解决具体问题为天职,可以不从事任何实验与理论研究工作,只需要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即可。医生护士药师的职业必须通过统一的职业执照考试,才能依法执业,这个职业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所以充满了职业法律责任与要求。
学者是干什么的?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其目的是对自然与社会现象进行探索与解释。这一点与医生完全不同,医生是解决问题为主。
医生的成果是每一例病患,学者成果是每一项研究的研究论文。医生可以一辈子没有论文,但是只要有病人的医生,就是好医生。而学者一辈子如果没有论文,则是一事无成。
从循征医学角度而言,如果一个医生,能够将他的临床工作纳入系统的设计,得出大家认可的临床研究报告,他是属于超级医生,研究型医生,但是如果一个医生在相关的基础领域作出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出了SCI文章,但是针对临床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地解决,甚至没有亲自解决临床实际问题,那么,这位医生可能就是论文内科医生、口腔外科医生(嘴巴开刀),其实质角色已经转化为学者---研究者,而非技能专家了。
客观来讲,临床工作人员首先必须是专家,才能变成学者。但是绝对不能否认,不是学者就不是专家。医生的长处在于临床的积累,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临床经验的积累需要常年泡病房、长期站手术台,这相比于学者长期泡图书馆、站实验室一样。怎么能够要求医生们这样那样的研究科研呢?
非同类不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