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又是一个不靠谱的臆断

(2014-06-15 00:16:20)
标签:

财经

西门子等3公司垄断我国高端医疗设备导致看病贵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gsnews/20140614/032919411124.shtml,2014年06月14日 03:29  中国经营报

这是今天中国经营报的一篇报道的标题,这里反映的是一个实际情况,的确,在我国的高端医疗设备中,GPS(GE、飞利浦、西门子三个公司的简称)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它公司的总和。CT\MR\DSA\PET-CT等几乎是这三家的天下。

这里也不能怪人家,有了三家竞争能否称之为垄断,好像不能成为垄断。并且这三家多次在招投标上打得你死我活。但是,好像这三家都已经形成了价格同盟,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首先,我们要看一看,最近卫计委要遴选一批国产医疗设备,目的是要打破其垄断。这是否可行呢?笔者的看法是,部分可行。但是要在影像设备上打破这种局面,短时间内只能算是中国梦。

首先,我们探讨一下CT技术,这种技术的发展,迄今已经有了三十余年历史,但是世界上,目前仅有几家能够生产。早年在国际市场上还有匹克、科桥以信等GPS以外的厂家,但是,在九十年代后期,这些厂家几乎被GE等并购了,目前在国际上仅由日本的东芝面对这三家发出了微弱的叫板声。这关键核心技术与研发能力已经为这三家远远甩开。目前在我们国家,CT形成产能的最高端产品也只有东软在于飞利浦合作以后生产了64排CT,而目前64排CT在国际上来讲,已经是属于低端产品了。在功能影像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它已经毫无竞争能力。最先进的CT已经有了320排或者是2556排的iCT。国产厂家的这种技术层次,当然无法满足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如果现代临床医学还是一味强调使用这种国产CT,自然无法满足人民健康的需要。

我们再看一看核磁共振仪,目前在国际上同样是只有这么几家生产,日本也只有东芝生产。我们国家在九十年代曾经有与美国合资的安科公司生产永磁MR,但是没有赶上技术进步,在江湖上已经四既无图像,也无声音了。后来浙江、深圳也有公司生产MR,但是生产能力与规模、售后甚至公司的生存能力,影响了产品的研发,有的又被他们收购,例如深圳迈迪特变成了西门子的公司。目前国产核磁几乎都是在永磁机上有着一线生机,在超导上面没有优势。场强几乎都在0.5T以下,而国外的已经到了3.0T。这种情况,医院也不敢拿着自筹的资金购买心中没有谱的国产产品。目前尽管国内还有核磁厂家,技术能力研发能力都是有质疑的。

DSA与PET-CT几乎更是如此。

我国的医疗设备的生产与销售为何会沦落到这种状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相关业内人士,我的总结如下:

一是国家层面重视不够,在研发上,几乎没有国家军团存在,全是靠企业自身研发,我们的企业岂能有这些老牌帝国主义的公司相比。

第二,在上世纪几十年代,我们国家的引进外资的举措,把许多当时有一点气质与潜质公司都与外资合资了,变成了外资品牌的生产基地,例如GE航卫,就是该公司在国内的组装车间。

第三,有些外资就直接在独资国内办厂,西门子在上海就有相对低端的CT生产厂家。

第四,国内的一些低端市场产品,国产厂家本身有一定的优势,这些帝国主义的鹰犬就把国产厂家收购合并。

第五,国内医院的资金短缺-----绝大多数医院并非像文章说讲的那样,不缺资金,外国公司开始使用国外政府贷款--如以色列政府贷款、北欧投资银行贷款、奥地利政府贷款等购买医疗设备,这些贷款的使用严格规定了购买物的国别,自然也就相当于指定了品牌,而真正的使用外国政府贷款可以享受免税的政策性优惠、而外国的款的利息加上那个手续费还要比在国内银行要低,当然会让医院在有机会的时候选择外国政府贷款。

第六,现在以GE为代表的公司,直接帮助国内医院进行融资操作,这样将继续增加外国产品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

 

在国外产品占有率提高的情况下,当然国内的医院设备的档次与技术层面得到了提升。但是,医院所面临的是购买价格偏高,运行的维保成本也不低,但是比起那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国产设备来讲,又有了一丝宽慰。笔者不明白的就是,我们国家为何不能在进口报关的渠道上对于外国产品的价格加以制约,既然明明白白知道,美国的75万美元的核磁,在国内要卖到1200万元,国家机构就没有办法控制?真是匪夷所思。

 

再者,这些仪器的进入,是否真实看病贵的原因?这真是一个没有根据的命题。公立医院的各种诊疗价格全部是国家定价的。怎么难够算到医院的头上?如果进口价格不降低,国家不补贴,国产设备又不能用,岂不是一个走不出的死胡同。

 

实际上,看病贵,大型高端医疗设备还不是那么可怕,更为可怕的是几乎是垄断性的医疗消耗材料。这些材料的使用,消耗了大量的医疗费用,一把超声刀的刀头要6000多元,按照规定还是一次性使用,想一想,患者的负担有多重,还有现在的微创手术的一些材料,几乎是要将患者的口袋吸空,而医生自身的劳动价值也没有办法得到体现。在其中甚至导致一些价格虚高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国家为什么不能在源头控制这些不良公司的恶意价格垄断、价格保护、价格同盟呢?

 

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应该好好想一想,解决老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真正的突破口在哪里?扶持国内企业肯定是不错的,但是,要思考者历史的过程与原因,找出现在能够快速有效的控制策略,在仪器设备进入的第一道关口,就把价格管死,才是既能治标,又能治本的良策,而不是把什么责任都往医院身上推,这才是真正有担当的政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