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猪,中国肉
(2014-04-19 23:45:30)
标签:
文化 |
外国猪,中国肉
前天写到了关于猪的阉割的事情,有点多事。有同事问道,在国外旅游的时候,有导游说国外的猪不阉割,所以不如国内的好吃。这是为什么?
我想呢,怎么说?
还是从最近的去年十二月的一个外交新闻说起吧。英国首相卡梅伦在中国访问三天,与中国政府签订了向中国出口“猪精液”的合同。每年将向中国出口4500万英镑的猪精液(约4.5以人民币)。从此,中国的公猪戴上了“绿帽子”。
第二个话题就是我们小时顽皮的时候,看到又白又胖的人,我们喜欢拍着手板念叨“白皮洋猪”。
第三个话题,去年年底,我在美国儿子的宿舍为他做饭吃,发现一块猪排骨,想做一个排骨汤,结果那一锅排骨汤,我全部倒掉了,为什么?那股臊味冲鼻子呀。
第四个话题,几乎所有从国外回来的人,都像导游说的,外国的猪肉没有中国的好吃。
结合四个问题,我把它归纳成为一个题目“外国猪,中国肉”。
从我们小时候开始,就知道,养猪要长得快,体型大,皮肤白。那个时候,几乎每一个县都有一个良种场,那是国家进口的种猪,所谓的种猪,几乎是清一色的外国“猛男”猪。体型硕大,生长速度比中国的土猪要快、吃的要少、长肉多。国外的生猪育种业比中国发达,尤其是英国。
一般来讲,动物的良种改造,主要是通过雄性动物的精液完成。这里面有着一些生物经济学道理。一种公猪一次排精,可以达到400亿个精子,而一个母猪受孕只需要30亿个精子。在生物法则的情况下,一个公猪只能向一个母猪输送DNA,而在人工采精,人工授精的情况下,一次采精,可以给十头母猪输送DNA。当然,这是科技发达以后,人们只顾自己的需求,而侵犯了动物的恋爱权、选择权、交配权、生物快乐权。而当年是进口公猪,现在一头种公猪进口要高达一万元左右的人民币,而进口精液就合算得多。当然,这就是经济学的原理了。
外国猪长得快、吃得少、出肉率高。但是为什么外国的猪肉不好吃呢?外国猪品种到了中国饲养,为什么就好吃了呢?
这就是阉割的原因。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动物的原理,气味是动物的一个个体信号,也是求偶的信号。当动物发情时,会发出一些特殊的气味,让异性感到,从而产生交配行为,保证种族的延续。第二,动物的体味,也可能是一种主权宣示。一般来讲,体味的形成是伴随着性成熟而来的。当一个动物在青春前期就把性腺摘除了,那么动物的体味---臊味也就会减少很多,所以我在美国无法烹制排骨汤的原因也就有了动物学的理论基础了。
第二,猪阉割以后,将变得更加温驯,这样,他们就不会出现太多的争吵打斗行为,更不会争风吃醋,猪生的意义只有一个,吃胖长肉。
我们的老祖宗,厉害,发现了我们的主要肉食物种猪儿的阉割可以减少臊味,可以增加生长速度。可以改善肉的品质。阉割尽管不人道,不猪道,但是,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而老外尽管没有阉割的习惯,但是,他们的人工授精技术的运用,也同样是不人道不猪道的。
所以饲养习惯也是能够决定动物肉食口感与品质的要素。
所以才有:外国猪、中国肉的说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