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是一位书生,也是一个做过几年县长职位的低级官员。在官场的风云中,感受到了公务员的日子不是那么好过。因为在东晋时期,政治政权不是那么稳定。但是公务员的工资待遇还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可以考证每天工资有五斗米,都是古代的容积单位,现在的大米是重量单位,五斗米依照现在的大米的基本比重来算,估计重量为75市斤。在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内容,充其量喝点小酒,所以每天75斤大米应该是很富足的生活。算下来日薪到了150元左右,每个月有4~5000元的工资,那时候的房价不贵。东晋向南宋一样是偏安江南的,物质生活还不错。但是朝政不稳,公务员最怕的是站错队,晋朝多文人雅士,向往隐逸生活。
于是陶渊明变成了辞官归田过上躬耕自资隐逸生活的代表人物,为什么是陶渊明,因为他的隐逸生活伴随着大量的诗词歌赋作品。而中国文人喜欢自诩清高,陶渊明的隐逸最高境界三字诀“柔、淡、远”就是一幅清新的水墨画,自然引人入胜。于是引得了后世无数的粉丝。
陶渊明创立的田园诗就是三字诀的表现。客观来讲,我们从上面的诗句中可以看出,陶渊明隐居的田园生活是一种特别的境界。如果说他是农夫,还是一个不合格的农夫。
我们可以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既然种豆,却是草盛豆苗稀。哪里还种什么豆呢?自己还好意思写成流传千古的诗句。大家都在欣赏这首诗。
是不是他不是努力完成耕作任务呢?好像也不是的。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每天早上就起来到了豆田去整理土地,去锄草。换成现代的话来讲是“起早贪黑,早出晚归”。既然每天都是起早去,为什么还是草盛豆苗稀?看起来这位辞官的公务员可能要么不认识草与豆苗,要么根本没有认真去打理。是不是出工不出力,或者是每天躲在天地里面睡大觉了,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带月荷锄归”这却是一副绝顶的晚归图,田园生活的大写意全在这里了。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你看他这一天到底干了什么?除草最后还是最后去田园的道路都没有整理好,道路还是狭窄的,草木还是很长的,以至于傍晚的露水还会打湿衣裳。要想富先修路的概念都没有,真的是有些好笑。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一句看起来是诗人的生活态度了,前面什么种豆呀、除草呀都不是真的,他原来是要到自然当中、田野里面去发呆的。
陶渊明归隐田园,寻找归园田居的生活,躬耕自资,实际上就是想过一种基本满足的生活,绝对不是追求富裕的生活。所以他绝对不会利用自己的土地去创造更多的财富,所以他种豆的时候,草比豆多。他下地的时候,名义上是除草,实际上不知道干什么。
这样分析,陶渊明实际上喜欢的是一个每天呆在田野里面,随意挥舞着锄头,或者是在草窠中睡上一觉的人。
这就是一种“柔”,因为种豆为了多得豆,就会把杂草统统去掉,他们有这样做,可以使一种生物多样性的和谐共处。
这也是一种“淡”,每天耕种,只要收获的能够填饱肚子,要那么多的收获干吗?豆子多了吃不完,还是一种负担。应是不够吃了,去找好朋友借一点钱,陶渊明就是这样过日子的。
在这里可不可以看到“远”呢?到底什么是远?远大的志向抱负?陶渊明这个时候的远的追求,我看可能就是没有追求,也可能就是发呆。让自己的脑海中要么一片空白,要么闲云野鹤不究世事。内心离开了眼前的一切物质与纷杂。空即是远,远即是空。否则,陶渊明田园生活的远无法探究。我十分向往有机会能够发呆。在2011年以前,我每个春节的初一,都要离开家人出远门,好像抛开了公务,处在一个没有熟人的世界,的确感觉很好(只是不敢关手机)。
如果要隐逸,好像陶渊明这种隐逸好玩一些、我身边一些朋友,现在流行在农村或者是老家祖宅地上修上钢筋水泥房,前后种上良种水果,门前还要用挖机玩出一口水塘,水潭的底部再用水泥硬化,硬化以后在填上一层泥巴,于是·21世纪的田园生后开始了。这种生活肯定满布丰收的喜悦、舒适。但是不知道是否会有陶渊明的意境。
我也不敢想这些,因为,老家的祖宅在1976年祖父进城定居的时候,已经卖掉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