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
(2014-03-09 00:13:08)北京考察完毕,连夜赶到上海。
在上海考察了长海医院等以后。心中泛起了一种特别的思念,我的老师唐孝达教授。
唐教授大学毕业以后,在华西医科大学泌尿外科工作了近四十年,后调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我在1989年~1993年有幸成为他的亲传弟子。现在不由得已经毕业21年了。
对于唐教授,我怀有深深的师生情感。当年贸然闯入他的办公室,认定了他就是我一生所认定的师父。当人们喜欢用“师傅”一次的时候,我坚定地认为唐教授就是我的“师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人以“天地君亲师”来说明了“师”的地位。
的确,作为老师,是一个人的人生中最为重要的引导者。一个人要走得快,也许一人就行;一个人要走得好,可能需要一个团队;一个人要走的对,必须要一个好的老师。从这个角度来讲,老师就是人生的抉择的关键。一个人的事业生命,应该是老师赋予的。所以,师父就是师父,绝对不是师傅。
作为研究生,导师是最为贴切的“父”。
我的师傅是一个大家,敦厚善良,温文尔雅,谦和低调,胸怀豁达。把世界上可能的赞美词语给他,也并不过分。因为他受之无愧。
师傅马上要满八十岁了,耄耋之年,更是让我希望有机会多见一见他。
我挂通了他家的电话,老师熟悉的低沉而又有磁性的声音“喂,你好”---上海话
“唐老师,是我”,我用四川话,因为多少年来,我们之间一直使用四川话交流。
“啊,小罗,是你,在哪儿?”四川话,很标准。老师在成都呆了四十年,自然是巴适的四川话。
“我在上海,我想来看看您,好想老师的”
“你找的到吗?”“找得到,车站北路,凉城小区xx栋xx号”,我一口气把家地址报了出来,有些得意洋洋。
“哈哈,错了,我搬家了,现在松江区了”,老师在电话那边笑了起来。
“好远,你找不到的,这样吧,你约个时间地点,我去见你”---这就是我的老师,八十岁了,他还是这样替我们考虑。
我的方位功能是很强大的,我自信地告诉老师“找得到”
老师把他的地址告诉了我,从上海的杨浦区,花了近一个小时,我感到了松江新区老师住的小区。
因为是中午,我担心他休息,试着拨了一下电话,很快,老师就出现在家门口,他在等着我,这些细节看得出这一个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也是一种大家风范。
已经有了一年多没有见到师父了。他见到了我笑眯眯的拉着我的手进了他的新家。
的确是鸟枪换炮了。当年在凉城小区的家,仅仅只有60多平方米。这里已经是一个别墅院落了。他来这我看了的新家,十分满足。同时给师母打电话,告诉他我来了,几分钟以后,师母出现在我的面前。两位老人慈祥热情。
坐了下来,我仔细端详了我的师父,气色还是不错,80岁的老人了。他告诉我,现在每周还要查一次病房,看一次专家门诊。最为满意的事情,就是终于在有生之年住上了别墅,说起来也心酸,这个住房的确是不错,但是要知道,他在80年代就是国务院的学位委员会的委员了,在华西医院当了8年的院长,一直住的是60多平方米的房子。这个房子还是上海当年松江拆县改区,引进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是给的优惠政策,建了十年才住上的新房。这是一个容易满足并且清贫守节的令人尊重的知识分子。
老师记性很好,把我当年的一些科研与临床的细节回忆一番,还关心地问道了我的孩子情况,同时也对衡阳贿选事件以及我是否卷入进行了询问,当知道我早就远离了这次选举,连胜大笑,真是让人感到一种浩然正气。
在老师的家中坐了一个多小时,必须撤退了,一是老师年事高,需要多加休息,而是时间已晚,回上海城内会遇到交通拥堵高峰。
师父与师母拉着我到了他们的庭院,参观他们自己种的蔬菜,好不得意,好不满足,这是一对非常容易满足的老人,是一位人生中具有重要标杆意义的老人,这样的大家做为师父,终身受益。
我这师父与师母的手,我们道别了。
室外有些凉意,但是两位老人,站在门口,挥手,直到车子离去。
前一篇:武功盖世的女侠横空出世
后一篇:医卫代表不为医生说话为谁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