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炒肉与小品文
(2014-01-15 01:28:37)
标签:
文化 |
小炒肉,又叫辣椒炒肉,或者叫农家小炒肉,是一道最为普通的家常菜。在南方的大学这个菜基本上是食堂里面的保留节目。在一般的家庭,也是夏天的应时菜。
不要小看这个小菜肉,实际上一个厨师的小炒肉能够超好,是可以成就大事业的。
长沙有个谢光头辣椒炒肉,开了N家分店,甚至开出了长沙。
辣椒炒肉虽然是一个普通菜,但是每个人的演绎不一样,做后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口味也是不一样的,收获也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知道,辣椒炒肉总是能够下饭的
,可以保证基本生存水平,只要活下来,一切都好办。
但是,最近一个不好的消息出现了,湖南省烹调协会与谢光头要制定辣椒炒肉标准,这可不是一个好主意。为什么呢?辣椒炒弱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一个最普通的菜,可以有千万的口味,百吃不厌。如果统一了标准,岂不是缺少了多样性。要知道,每个人炒辣椒炒肉,都有自己的秘籍,你放浏阳豆豉,我放永川豆豉。你用纯瘦肉,我用五花肉,我甚至放油渣。才构成了小炒肉的独特风味。
小品文在文章体系内部则是一种犀利的或者是优雅的或者是隽永的文体,也是回味深长的,风格迥异的。在这里不想就人文类的小品文多加发挥,以免贻笑大方。
我想说的是就最近王正敏教授的小品文。王教授作为一个大家,任然还不惜写小品文,虽然就院士的水平是否达到,
我等不敢妄加评判,肯定是达不到。但是,就这额事情,我想起了医学界网站最近刊登的一篇文章,现在的医学院校根本没有交易学生如何当医生。那么,加了些什么呢?
现在的高等院校的教师们,为了职称、为了课题,大家都在创造SCI,无论是临床的,还是基础的,都是一天到晚细胞因子、DNA,这可不是一般的水平,这可是阳春白雪,而专心授课的老师,几乎是没有出路的,那么,他们的职称、个人的切身利益都无法得到提升。大家都不屑于做教学,也无法去就临床的具体问题作出过多的研讨,主要是临床的论文是无法得到学术认可的。因为临床科研的长期性是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目的的。哪怕是临床的经验总结也是没有档次的。所以临床教师们做的是一套,研究的写的是一套。外科医生忙的手术经验有许多无法用论文形式表达的。并且,当医生有许多事需要人文精神与积累,这些个人的感受用小品文的形式来体现是最好的文体。本人就许多的手术经验与体会、关于与病人打交道,了解患者与家属的心理,都做了一些小品文,目的是让年轻医生与学生们能够少走弯路,汲取经验与教训,比较受学生欢迎。
所以,我认为,王院士的小品文也许不够院士的水平,但是,如果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青年医生得到更快的成长,其社会效应远比一般的研究性论文强得多。
越是大家,越应该写小品文,就像是小炒肉受欢迎一样。我早年就是读了吴阶平院士的许多小品文,比如“医生应该追求为患者服务的艺术”这样的命题,让我感受很深,品味了我的整个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