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环卫工昭示了什么?
(2013-01-05 23:54:02)
标签:
杂谈 |
哈尔滨的环卫工招收与培训终于完成了。引人注目的是这次招聘有了7为硕士学位的研究生。这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也是一条让人心疼的新闻。这里面昭示了什么?
1:现在的就业形势太不乐观,研究生读不得不做环卫工了
2:现在的硕士水平低下,只能做环卫工了
3:现在的年轻人缺少奋进精神,因为环卫工是事业编制,是不可多得的皇粮。进去了可以一劳永逸
4:中国发达了,进步了,国民素质提高了,国民的文化水平提高了。出入皆鸿儒,往来无白丁。
5:中国的环卫进入高科技时代,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了。
其实,在这背后,我觉得是的教育的缺位与缺失,也是人才浪费,或者不来就没有培养好人才。个人认为我国的人才培养出现了质的问题,分析如下:
1:中国教育的学历的虚高已经是一种流行病,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40%,研究生的招生也是大幅度扩招。由于教学设备的有限、办学场地的限制、师资力量的限制,所以尽管是硕士博士满天飞,但是就学生的能力水平确实不敢恭维。所以学历虚高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既然学历虚高,当然对于有自知之明者而言,这样的选择当让是上上策。
2: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文凭的同质化与社会分工的差异性已经是背道而驰。在我国,在21世纪出现了高校升格热,中国已经明确的消灭了中等专业教育、技校教育。取而代之的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现在的大专文凭的定义都是模糊的了。至于当年传统的师专也一股脑转入了本科甚至并入了211学校。而社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去还是个各种终于各层次的并没有革命性的变化。这样文聘的同质化出现了,而社会的阶层的多元性并没有消灭。从该层面而言,这是一种教育战略的决策性错误。
3:教育内容的失衡与同质化,造成了学生的能力的降低。现在的高校,教师都是以科研作为主打,尽管少数的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双师型人才。但是教师如果没有课题,永远晋升不了职称。在我国的高校,出现了重研究轻应用,重基础轻技术,重研发轻转化等现象,这样造成了研究生时间上是一种科技劳工,科研机器。更有甚者变成了科研造假机器。一旦离开校园,如何生存?---扫地去吧。现在一些医科院校培养的外科博士连一个单纯的阑尾切除都拿不下,外科教授不敢开刀。这样的教育难道没有缺陷?美国在近两年开始讲一些境外加工企业开始收回本土,提示了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并且对于样工程师培养体系重新给予了重视。这给我们的高等教育应该有所启示。
4: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双重失衡。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实施30余年了,一个孩子成为了一个宝贝。家庭对于孩子的培养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但是孩子培养的是才艺,而不是能力。试想社会U到底需要多少钢琴家,需要拍多少画家。儿还在的真正的生存能力的培训缺失。学校培养的是应试能力,而不是工作能力。这样即使获得了高文凭,也只能从事简单劳动。
5:思想体系培养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