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粉,米线
(2011-10-17 02:24:10)
标签:
杂谈 |
但是今天突然发现了一个新的物种,方便米线。处于尝试的心理,就买了一包,心想只要不是毒药,对付一晚无所谓。买的是陈村泡椒牛肉过桥米线。
作为湖南人,对于米线也是特别爱好的。以至于在我们的城市,有的人问吃早餐没有用的是“吃米粉了吗?”,更为简单的问法是“吃粉了吗?”。
在湖南、广东、广西将大米浸泡研磨成粉,挤压成细条索状的食物称之为“粉”。云南称为“米线”。
为何如此?我考证的答案是:湖广是以加工过程的原料关键状态命名,因为“粉”的细腻程度决定了米粉的口感与味道。云南是以产品的最终形状命名。
据我的记忆,在早年,成都没有这种食品,上世纪九十年代,成都只有一家滇味餐厅卖“过桥米线”,我们当时想吃粉的时候只有去那家店。在西顺城街,国庆期间去成都,发现这家店不知道是迁移了还是已经关门了。但是当时的四川南充就有米粉,他们也叫米粉。
买的这包米线,还叫过桥米线,从这里可以看到文化对于餐饮的影响。
在当今,广东的经济优势,造成了广东在餐饮文化中的影响力巨大。比如广东以外地区,本来都叫猪脚,由于广东人叫猪手,现在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叫猪手了。实际上猪脚的叫法更为准确,要分别可以叫前脚、后脚。哪有用手走路的,但是广东人就做到了这一点。猪舌也该叫猪脷了。空心菜叫通菜,苦瓜叫凉瓜,黄瓜叫青瓜......
而奇怪的是,今天买的米粉用的是陈村作为产地。工厂的注册地也在陈村镇。实际上在广东陈村米粉是一个品牌,因产于顺德陈村镇而得此名。这个米粉的生产厂家也是广东的,居然不叫米粉而叫米线,这在现在是不多见的。这里主要是云南的过桥米线的故事造成的文化影响太大了。关于过桥米线的故事是这样的:
传说蒙自县城的南湖旧的风景优美,常有文墨客攻书读诗于此。有位杨秀才,经常去湖心亭内攻读,其妻每饭菜送往该处。秀才读书刻苦,往往学而忘食,以至常食冷饭凉菜,身体日渐不支。其妻焦虑心疼,思忖之余把家中母鸡杀了,用砂锅炖熟,给他送去。待她再去收碗筷时,看见送去的食物原封未动,丈夫仍如痴如呆在一旁看书。只好将饭菜取回重热,当她拿砂锅时却发现还烫乎乎的,揭开盖子,原来汤表面覆盖着一层鸡油、加之陶土器皿传热不侍,把热量封存在汤内。以后其妻就用此法保温,另将一些米线、蔬菜、肉片放在热鸡汤中烫熟,趁热给丈夫食用。后来不少都仿效她的这种创新烹制,烹调出来的米线确实鲜美可口,由于杨秀才从家到湖心亭要经过一座小桥,大家就把这种吃法称之"过桥米线"
而今天我所买的陈村过桥米线的吃法与云南的真正过桥米线大相径庭。那么,广东人为什么会要用过桥米线四个字呢,实际上很简单,这四个字就是广告与品牌。精明的广东人将陈村与过桥米线有机整合了。因为陈村米粉已经没有办法造出过桥米线这样感人的故事了。陈村米粉只是在部分美食家(主要是广东本地人)中有口碑,而过桥则是全国性的了。至于米粉也好米线也好,产品好销就行了。事实证明他们是对的,我作为既知道过桥又知道陈村的人毫不犹豫就买下了陈村---过桥米线。看来做经济工作,虚名是次要的,效益才是真正的。
当然作为知道过桥米线的人,我没有将它作为过桥系列来吃,而是作为陈村米粉吃的。在将米线泡好以后,我慢慢地品尝了起来,这个米粉还真的好吃,光滑细腻,口感不错,滑爽劲道,以至于边吃粉,边与儿子聊QQ视频时,引起了大洋对面儿子直流口水,他还没有吃早餐。
实际上,我们衡阳的米粉也非常不错。品种多,汤粉、炒码粉、生汆粉、卤粉、炒粉,最近最流行的是鱼粉。鱼粉又有鱼头粉、鱼肉分、鱼杂粉,林林总总,让偶们衡阳人大饱口福。
当然,不能否认,衡阳的卤粉是从广西桂林抄袭过来的,但是,已经在衡阳生根了,已经加入衡阳本土基因了。
待我有空的时候,我再将衡阳的的好吃的米粉介绍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