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中国古人最喜于园林山水之间,结伴徜徉。他们并不喧闹,他们在交谈,更在倾听,他们的脸上,有一种晴朗和娴静的气息,这恰恰就是今天朋友圈中的人们,所难以企及的。阳春四月,正是古人所说的烟花三月。春和景明,惠风和畅,正宜三五好友聚首,虽无古人作伴,但各怀古人之心,畅叙幽情,游目骋怀,便是一桩雅事。
封面图片:
清 华喦《西园雅集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华喦要在纵184厘米、横100厘米的纵轴上,设计16个人在不同场景下的活动,既要准确描绘雅集上的宴游、赋诗、弹琴、下棋、作画、读书、赏古等,又要合理安排布局,兼顾疏朗有序,并非易事。然而今天再看这幅作品,还是会为其折服。作者将宋人的工笔与元人的飘逸,融汇在这幅《西园雅集图》中。
聚雅
俞悦
有一件事,古人常常做,今天的人,恐怕做起来有点难。
那就是,雅集。
何以有点难?今时今日,仍有许多活动以雅集而名,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做一件众人皆以为雅的事——那不就是雅集吗?
好吧,且让我们来看看,古人是如何雅集的。
古之雅集,有几件事,是断断少不了的。比如抚琴、焚香、斗茶、饮酒,这些事今天的人或许还能做到,但另有些事,便是大难。比如赋诗,并不是朗诵几句诗,当然也不能是打油诗,雅集之中,即兴赋诗,锦心绣口,虽未必句句经典,但总是要见出才情的。况且在古时,走进一个雅集,一个不小心,便可能会碰见李白、杜甫,或者苏轼。所以,今天的人便是穿越回去,只怕也不敢张口,除了端盘子,便多半挨个找人签名留影了;又比如写字,这就更可怕了,假设去到千年之前绍兴兰亭的那场雅集,眼看着羲之先生乘兴挥毫,这固然是千古不遇的眼福,但书圣在此,除了像呆鹅一样干看着,我们还能做什么呢?只怕帮着磨墨,墨也不黑。
古人的精神,令人神往,但也难以企及。即如雅集,自魏晋以降,历经唐宋明清,多少文人名士,诗酒相会。在他们的应和与酬唱中,有着人间的闲适,也有着出尘的风致。而最要紧的,是那些有着美妙精致心灵的人们的相互寻找,与相互抚慰。雅集,是古代文人传统的交往形式,这种形式,不仅提炼出最精致的生活,同时也是创造力的汇聚和激发的场所。
在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些最为灿烂的成果,就是在雅集中诞生的——在那如同诸神聚会的清谈和欢笑中,绽放。比如兰亭序,比如李白和杜甫很多壮美的诗篇。而在中国绘画史上,一个持久流传的品类,便是雅集图,就好比今人的聚会,必发朋友圈。那些于园林中山水间,结伴徜徉的古人,他们并不喧闹,他们在交谈,更在倾听,他们的脸上,有一种晴朗和娴静的气息,这可能恰恰就是今天朋友圈中的人们难以企及的。
阳春四月,正是古人所说的烟花三月。春和景明,惠风和畅,正宜三五好友聚首,虽无古人作伴,但各怀古人之心,畅叙幽情,游目骋怀,这也便是一桩雅事了吧。
欢迎朋友们踊跃参加中国之韵杂志社的有奖调查活动:
清乾隆
剔红兰亭宝盒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盒呈云头式,通体髹红漆,盖面雕曲水流觞图。盖壁和盒壁各有四个开光,内装饰锦地花卉纹。器内及外底髹黑漆,外底中部刀刻填金楷书“大清乾隆年制”款,盖内中部刀刻填金楷书“兰亭宝盒”名色签。从水波纹细如发丝的特征推断,此件漆盒应由造办处发样,旨令苏州织造制作而成。

图片说明
清乾隆 青玉兰亭修禊山子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青玉带黄褐色沁。整体作背山临水的一片狭长山间台地,三松居中挺立,松下小亭中一老者凭栏而坐。左侧岩壁上镌刻楷书“兰亭”二字。亭下有苍竹数丛,小炉上置水罐,一童子正持扇生火备茶。这组画面往右又是另一幅场景。一人居中抚琴,其周四人或坐或立聆听。近前一童子趴于水边岩石上,手持一物拨弄水上漂流之物。再往右,二人并肩而立,其一似持笔在山石上题咏,右侧一童子捧砚侍立。亭子左侧也分三个场景。石壁下二人持书相对而坐,作探讨状。其左又有二人各自临溪抚膝盘坐。其中一人似正呼唤童子取酒。近景临溪二童正备酒回望呼唤者。场景的营造错落有致,情趣各具,既相对独立,又浑然一体,构图颇具匠心。山子背面镌刻乾隆帝丁卯(乾隆十二年,即1747年)嘉平月既望御临《兰亭序》,文后署“太”、“王卜”二印。大片的黄褐色沁斑渲染出一派秋意。
加载中,请稍候......